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呂品韜表現不佳乃「意料中事」
索契冬奧男子 5000 米速度滑冰冠軍、荷蘭人 Sven Kramer 創下奧運紀錄。
不過,他比自己七年前所創的世界紀錄還是慢了 7.4 秒,亦即是說,他比自己的 personal best 慢了 7.4 秒。
呂品韜參加 1500 米,在挑戰獎牌無望的情況之下,挑戰 personal best 就成了「次優目標」。當他比 personal best 慢了若干若干秒,大家都感到失望。
事實上,在索契這個海邊渡假勝地,在接近海平面滑冰,是很難創出最佳成績的,因為滑冰速度快,空氣阻力不容忽視。我不知道呂品韜在哪裡造出他的 personal best,但大部分世界及奧運紀錄都是在高海拔創出的。索契不是一個適合創 personal best 的地方。
其實我覺得呂品韜沒有抱怨什麼,不過說出沒有軍醫隨行的事實,給傳媒小題大做吧了。經一事,長一智,呂品韜從此認識記者從別人口中發掘新聞的威力。
Reference: Why Speed Skaters Perform Better at Higher Elevations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佔中:可預見的危機就不是危機
假設你是中環某公司的主管,現在收到通知,中環兩個月後有五成機會發生大地震,你的任務是確保公司暢順運作,你會怎麼辦?
五成機會,不一定發生,但如果發生,將有嚴重後果。你不能阻止災難發生,但能做好準備。你會通知員工兩個月後不用上班,考慮如何讓他們在家中工作;或者物色他區物業,設立一個後備辦公室,萬一中環在地圖上消失,你的公司也不會消失。
面對可能出現的危機,負責任的主管一定有個應變計劃 - 可預見的危機就不是危機。
討論佔中的意見,無論支持或反對,似乎漠視了中環人的應變能力,想當然地以為癱瘓了中環的交通就能癱瘓中環的業務。我敢說,只要有錢揾,中環的業務癱瘓不了。阻滯當然有,癱瘓則言重了。而且,佔中愈久,影響將與日俱減,因為大家都習慣了那種日子。中環人繼續揾他們的錢,只是人不在中環;車輛繞道而行,中環根本沒有交通給你癱瘓。中環停頓,香港仍然在轉。
有人擔心,某些公司會因佔中造成的不確定因素而搬遷海外,一去不返。我在想,如果香港的「優勢」如此脆弱,也是時候好好反省香港究竟有什麼「優勢」。如果中環被佔領而業務仍可運作流暢,不就是香港人應變能力的最佳寫照,不就是香港的「終極優勢」嗎?
現在佔中「十劃未有一撇」,中環人當然「賴賴閒」。當佔中逼在眉睫之時,你想他們會坐以待斃嗎?
佔中的基本假設是它能夠癱瘓中環。可惜,中環的癱瘓不等於中環業務的癱瘓,更不等於香港的癱瘓。
佔中會有多少人參與?不妨以七一遊行作參考。大家知道,七一遊行有三個人數:主辦單位、政府、港大。港大和政府的數字通常接近,主辦單位的數字最高,近幾年超出更多,惹來「報大數」的猜疑。
港大的數據最詳盡和集中,我用港大數據。自 2005 年開始,遊行人數從未超過十萬,佔中有可能超過十萬嗎?
七一遊行是十分「容易」參與的項目:
● 它在假日舉行
● 只維持一天,或一個下午
● 支持或反對政府都可參與
● 歡迎任何議題
● 合法性毫無爭議
● 暴力機會很微
以上六點佔中都沒有。
佔中有沒有一些賣點,是七一沒有的?我只能想出一點:爭取普選作為該活動唯一、清晰的目標。
相對而言,佔中是較「難」參與的活動。我認為,能夠號召五萬人長期坐街已經非常難得(不包括那些間中走來聲援然後離去的,這種「參與」不是佔中的本意)。
根據警務署,2012 年(pdf)有初級警務人員 25,000 人,督察 2,200 人,輔警 3,800 人;我不知道當中多少是水警,或其他不慣於陸上執勤的人士,我只是在想,一支三萬人的警隊,能否控制五萬人的場面?我替那五萬人擔心。
有人害怕解放軍出動,那是低估了香港警察,或高估了佔中的號召力。
我對佔中的取態並不重要,只想對佔中的「威力」作比較現實的估計。當你發覺它並非如想像般咁有殺傷力,討論它的熱誠立即減半。
當然,佔中這類群眾運動,最可怕並非其直接殺傷力,而是其製造的不確定性。由於不確定,也就無從估計。從可以估計的層面看,佔中的威力顯然沒有大部分人那種想當然的大。
五成機會,不一定發生,但如果發生,將有嚴重後果。你不能阻止災難發生,但能做好準備。你會通知員工兩個月後不用上班,考慮如何讓他們在家中工作;或者物色他區物業,設立一個後備辦公室,萬一中環在地圖上消失,你的公司也不會消失。
面對可能出現的危機,負責任的主管一定有個應變計劃 - 可預見的危機就不是危機。
討論佔中的意見,無論支持或反對,似乎漠視了中環人的應變能力,想當然地以為癱瘓了中環的交通就能癱瘓中環的業務。我敢說,只要有錢揾,中環的業務癱瘓不了。阻滯當然有,癱瘓則言重了。而且,佔中愈久,影響將與日俱減,因為大家都習慣了那種日子。中環人繼續揾他們的錢,只是人不在中環;車輛繞道而行,中環根本沒有交通給你癱瘓。中環停頓,香港仍然在轉。
有人擔心,某些公司會因佔中造成的不確定因素而搬遷海外,一去不返。我在想,如果香港的「優勢」如此脆弱,也是時候好好反省香港究竟有什麼「優勢」。如果中環被佔領而業務仍可運作流暢,不就是香港人應變能力的最佳寫照,不就是香港的「終極優勢」嗎?
現在佔中「十劃未有一撇」,中環人當然「賴賴閒」。當佔中逼在眉睫之時,你想他們會坐以待斃嗎?
佔中的基本假設是它能夠癱瘓中環。可惜,中環的癱瘓不等於中環業務的癱瘓,更不等於香港的癱瘓。
§
佔中會有多少人參與?不妨以七一遊行作參考。大家知道,七一遊行有三個人數:主辦單位、政府、港大。港大和政府的數字通常接近,主辦單位的數字最高,近幾年超出更多,惹來「報大數」的猜疑。
港大的數據最詳盡和集中,我用港大數據。自 2005 年開始,遊行人數從未超過十萬,佔中有可能超過十萬嗎?
七一遊行是十分「容易」參與的項目:
● 它在假日舉行
● 只維持一天,或一個下午
● 支持或反對政府都可參與
● 歡迎任何議題
● 合法性毫無爭議
● 暴力機會很微
以上六點佔中都沒有。
佔中有沒有一些賣點,是七一沒有的?我只能想出一點:爭取普選作為該活動唯一、清晰的目標。
相對而言,佔中是較「難」參與的活動。我認為,能夠號召五萬人長期坐街已經非常難得(不包括那些間中走來聲援然後離去的,這種「參與」不是佔中的本意)。
根據警務署,2012 年(pdf)有初級警務人員 25,000 人,督察 2,200 人,輔警 3,800 人;我不知道當中多少是水警,或其他不慣於陸上執勤的人士,我只是在想,一支三萬人的警隊,能否控制五萬人的場面?我替那五萬人擔心。
有人害怕解放軍出動,那是低估了香港警察,或高估了佔中的號召力。
§
我對佔中的取態並不重要,只想對佔中的「威力」作比較現實的估計。當你發覺它並非如想像般咁有殺傷力,討論它的熱誠立即減半。
當然,佔中這類群眾運動,最可怕並非其直接殺傷力,而是其製造的不確定性。由於不確定,也就無從估計。從可以估計的層面看,佔中的威力顯然沒有大部分人那種想當然的大。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汗的重量(續)
廷續汗的重量系列,焗桑拿流幾多汗呢?
我再焗多三次,下表列出全部五次:
同樣,局限是那個磅只能顯示 .0, .2, .4, .6, .8。
那個磅可信的話,每次焗桑拿流汗約 0.4 磅。
0.4 磅是多少?這個洋蔥重 0.43 磅……
洋蔥密度與水相約(我 check 過,它僅僅浮水;這很合理,因為它大部分都是水,生物多是這樣),所以我流的汗該與這個洋蔥差不多體積,比我想像中多。
亦即是說,焗完桑拿吃番個洋蔥,就可補充失去的水分,這是今次實驗最大的得着。
我再焗多三次,下表列出全部五次:
桑拿前體重(磅) | 桑拿後體重(磅) | 差 | |
2013-08-21 | 137.2 | 137.0 | 0.2 |
2013-08-20 | 138.0 | 137.6 | 0.4 |
2013-08-16 | 136.4 | 136.0 | 0.4 |
2013-08-09 | 137.6 | 137.0 | 0.6 |
2013-08-08 | 138.2 | 137.8 | 0.4 |
同樣,局限是那個磅只能顯示 .0, .2, .4, .6, .8。
那個磅可信的話,每次焗桑拿流汗約 0.4 磅。
0.4 磅是多少?這個洋蔥重 0.43 磅……
洋蔥密度與水相約(我 check 過,它僅僅浮水;這很合理,因為它大部分都是水,生物多是這樣),所以我流的汗該與這個洋蔥差不多體積,比我想像中多。
亦即是說,焗完桑拿吃番個洋蔥,就可補充失去的水分,這是今次實驗最大的得着。
tags:
research-it-myself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Facebook 令人愁
終於有人說出我的心底話 -- facebook 令人愁。
我雖然有 facebook 賬戶,但很少查看,一星期一次,或一星期都沒有一次。我覺得,facebook 只是娛樂新聞,不是名人的娛樂新聞,是普通人的娛樂新聞。娛樂新聞之外,十之七八都是人們的抱怨、憤懣、怒罵(卻沒有嬉笑);看着 facebook,好像不斷有人在耳邊吐苦水。
我沒有興趣。
今天看見一篇 PLOS ONE 硏究,他們用短訊每天五次提醒受試者上網做問卷,維持兩星期;發現 facebook 真的會影響心情,以下列出結論一部分:
The more people used Facebook at one time point, the worse they felt the next time we text-messaged them; the more they used Facebook over two-weeks, the more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levels declined over time.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eople “directly” did not predict these negative outcomes.
沒看完整篇論文,相信它沒有解釋為什麼 facebook 影響心情,我也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充斥着香港這般的怨氣,但至少它證實了我的「用戶體驗」-- 看 facebook 並不開心。
我雖然有 facebook 賬戶,但很少查看,一星期一次,或一星期都沒有一次。我覺得,facebook 只是娛樂新聞,不是名人的娛樂新聞,是普通人的娛樂新聞。娛樂新聞之外,十之七八都是人們的抱怨、憤懣、怒罵(卻沒有嬉笑);看着 facebook,好像不斷有人在耳邊吐苦水。
我沒有興趣。
今天看見一篇 PLOS ONE 硏究,他們用短訊每天五次提醒受試者上網做問卷,維持兩星期;發現 facebook 真的會影響心情,以下列出結論一部分:
The more people used Facebook at one time point, the worse they felt the next time we text-messaged them; the more they used Facebook over two-weeks, the more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levels declined over time.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eople “directly” did not predict these negative outcomes.
沒看完整篇論文,相信它沒有解釋為什麼 facebook 影響心情,我也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充斥着香港這般的怨氣,但至少它證實了我的「用戶體驗」-- 看 facebook 並不開心。
tags:
health,
psychology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汗的重量
每次游完水,我會焗桑拿。
焗桑拿出汗,身體少了水分,會不會輕咗?
我決定做吓實驗,桑拿之前磅一磅,桑拿之後磅一磅,就知道流汗的重量。
暫時,收集了兩日的數據:
局限是,那個磅只能顯示 .0, .2, .4, .6, .8;換句話說,如顯示 138.2,實際重量可以是 138.1 - 138.3。
所以,對待數據不須太認真,只是一個非常 un-controlled 的實驗。我會做多幾日,下星期再報告。
P.S. 飲番幾杯水,就會回復先前的重量,水真是有重量的。
焗桑拿出汗,身體少了水分,會不會輕咗?
我決定做吓實驗,桑拿之前磅一磅,桑拿之後磅一磅,就知道流汗的重量。
暫時,收集了兩日的數據:
桑拿前體重(磅) | 桑拿後體重(磅) | 差 | |
2013-08-09 | 137.6 | 137.0 | 0.6 |
2013-08-08 | 138.2 | 137.8 | 0.4 |
局限是,那個磅只能顯示 .0, .2, .4, .6, .8;換句話說,如顯示 138.2,實際重量可以是 138.1 - 138.3。
所以,對待數據不須太認真,只是一個非常 un-controlled 的實驗。我會做多幾日,下星期再報告。
P.S. 飲番幾杯水,就會回復先前的重量,水真是有重量的。
tags:
research-it-myself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李28劃
啱啱發現一個好無聊的發現……
李麗珊和李慧詩,除了同是姓李之外,名字總共都是28劃。
麗(19劃)+珊(9劃)= 28
慧(15劃)+詩(13劃)= 28
以後香港挑選精英運動員,最緊要是姓李,然後28劃。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恐怖谷為什麼恐怖?
四十多年前,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政弘發現一個十分怪異的現象。機器人相貌愈像真,給人感覺愈親切,這是一般而言;但當機器人相貌像真至某一程度(例如 80% 近似),就開始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使人不自在,直至變得近乎百分百像真,怪異感覺才消失。
換句話說,親切感首先跟隨像真度上升,像真至某一程度,親切感就會急降,然後又會急升,當相貌與真人難辨的時候。親切感搭完這程過山車,途中經歷那段感覺怪怪的「似似哋人又肯定唔係真人」的情感低谷,術語稱為「恐怖谷」(uncanny valley)。
恐怖谷為什麼存在,為什麼「似真非真」面孔引起那種怪異感覺,現在還是不明白。有人說,那些面孔使人想起死亡;又有人說,那些面孔帶着異於常人的特徵。最近一次硏究指出另一種可能性。
人最獨特之處,在於思想;普遍認為人是唯一懂得思想的動物。思想是內在的,沒有客觀準則,與其說人有思想,不如說人覺得自己、也覺得別人有思想;與其說動物沒有思想,實情是人覺得動物沒有思想。有沒有思想,只是我們集體的主觀判斷。我們憑什麼認為某件東西有思想呢?主要憑兩種判斷;一,有行動、計劃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做到一啲嘢」;二,有感覺,能夠「feel 到一啲嘢」。
「做到嘢」的機器,司空見慣;「feel 到嘢」的機器,不慣。
一個機器人,應該冇 feeling,但又像真得叫人隱約感受到它(他?)雙眼流露的情感,這種不對稱,使人不安。
反過來說,一個「做唔到嘢」的人(不懂計劃,不能做正常人做到的事)恐怖一點,還是一個「冇 feeling」的人(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正常人的情感)恐怖一點?後者居多。
換句話說,我們覺得某件東西有沒有 feeling 是關鍵。一個看似有 feeling 的機器人,或一個看似冇 feeling 的真人,同樣恐怖。
(2013 年 2 月 14 日 信報副刋)
換句話說,親切感首先跟隨像真度上升,像真至某一程度,親切感就會急降,然後又會急升,當相貌與真人難辨的時候。親切感搭完這程過山車,途中經歷那段感覺怪怪的「似似哋人又肯定唔係真人」的情感低谷,術語稱為「恐怖谷」(uncanny valley)。
恐怖谷為什麼存在,為什麼「似真非真」面孔引起那種怪異感覺,現在還是不明白。有人說,那些面孔使人想起死亡;又有人說,那些面孔帶着異於常人的特徵。最近一次硏究指出另一種可能性。
人最獨特之處,在於思想;普遍認為人是唯一懂得思想的動物。思想是內在的,沒有客觀準則,與其說人有思想,不如說人覺得自己、也覺得別人有思想;與其說動物沒有思想,實情是人覺得動物沒有思想。有沒有思想,只是我們集體的主觀判斷。我們憑什麼認為某件東西有思想呢?主要憑兩種判斷;一,有行動、計劃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做到一啲嘢」;二,有感覺,能夠「feel 到一啲嘢」。
「做到嘢」的機器,司空見慣;「feel 到嘢」的機器,不慣。
一個機器人,應該冇 feeling,但又像真得叫人隱約感受到它(他?)雙眼流露的情感,這種不對稱,使人不安。
反過來說,一個「做唔到嘢」的人(不懂計劃,不能做正常人做到的事)恐怖一點,還是一個「冇 feeling」的人(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正常人的情感)恐怖一點?後者居多。
換句話說,我們覺得某件東西有沒有 feeling 是關鍵。一個看似有 feeling 的機器人,或一個看似冇 feeling 的真人,同樣恐怖。
(2013 年 2 月 14 日 信報副刋)
tags:
信報,
psychology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馬後炮」科學
農曆新年快到,你有什麼新年願望?
我不是指「身體健康」、「世界和平」、「橫財就手」、「事事如意」這些仿如「唸口簧」的恭喜說話,我指的是認真思考過的心中所想。
什麼願望也好,你不必告訴我;說了出來,通常不靈驗。
為什麼願望公開了便不靈驗?純屬迷信?有科學根據嗎?
心理學有這樣一個說法,人把願望公諸於世,便多了一份壓力去達成願望,因為如果願望落空,別人就知道我們「失敗」,為了保住自身「形象」,自當加倍努力使願望成真。用專門一點的說法,公開願望有兩種效果:一,增加自己對這願望的commitment,思想行為變得一致;二,起到問責作用(accountability),言者似對聽者許下「諾言」。
這樣看,願望應該不怕公開,甚至講得愈多愈好。
不幸地,人不是這麼簡單。心理學有另一說法,結論恰恰相反。舉例,孩子告訴媽媽:「我要考第一,每日五點之前做晒功課。」媽媽很安慰,讚孩子乖。孩子得到媽媽的稱讚,你猜他會努力一點還是放輕鬆一點?這個當然視乎他的性格,但不難想像他得到稱讚已感到有點滿足,「放軟手腳」也未可料。
再舉例,某人說:「我志願當醫生,今後一定讀好生物科,將來入醫科。」眾所周知,醫生是一門很有「地位」的職業,聽媽媽們之間的閒聊便知道;某某孩子不必當上醫生,只要「準備」入醫科,母親已經自豪不已。換句話說,未當上醫生已經有點兒醫生的地位,只要公開宣佈你當醫生的企圖。
有些目標或願望,告訴別人就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成功了一半,完成餘下的動機增強還是減少?當然視乎個人性格,對某些人而言,動機減弱是情有可原的。
把新年願望公諸於世,究竟更靈驗還是不靈驗?心理學兩面證據都有,亦即毋寧兩可,沒有結論;一切視乎個人性格和願望本質。
心理學和經濟學皆是「馬後炮」科學,能夠解釋所有事物,但又不能預見任何東西。
(2013 年 2 月 7 日 信報副刋)
我不是指「身體健康」、「世界和平」、「橫財就手」、「事事如意」這些仿如「唸口簧」的恭喜說話,我指的是認真思考過的心中所想。
什麼願望也好,你不必告訴我;說了出來,通常不靈驗。
為什麼願望公開了便不靈驗?純屬迷信?有科學根據嗎?
心理學有這樣一個說法,人把願望公諸於世,便多了一份壓力去達成願望,因為如果願望落空,別人就知道我們「失敗」,為了保住自身「形象」,自當加倍努力使願望成真。用專門一點的說法,公開願望有兩種效果:一,增加自己對這願望的commitment,思想行為變得一致;二,起到問責作用(accountability),言者似對聽者許下「諾言」。
這樣看,願望應該不怕公開,甚至講得愈多愈好。
不幸地,人不是這麼簡單。心理學有另一說法,結論恰恰相反。舉例,孩子告訴媽媽:「我要考第一,每日五點之前做晒功課。」媽媽很安慰,讚孩子乖。孩子得到媽媽的稱讚,你猜他會努力一點還是放輕鬆一點?這個當然視乎他的性格,但不難想像他得到稱讚已感到有點滿足,「放軟手腳」也未可料。
再舉例,某人說:「我志願當醫生,今後一定讀好生物科,將來入醫科。」眾所周知,醫生是一門很有「地位」的職業,聽媽媽們之間的閒聊便知道;某某孩子不必當上醫生,只要「準備」入醫科,母親已經自豪不已。換句話說,未當上醫生已經有點兒醫生的地位,只要公開宣佈你當醫生的企圖。
有些目標或願望,告訴別人就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成功了一半,完成餘下的動機增強還是減少?當然視乎個人性格,對某些人而言,動機減弱是情有可原的。
把新年願望公諸於世,究竟更靈驗還是不靈驗?心理學兩面證據都有,亦即毋寧兩可,沒有結論;一切視乎個人性格和願望本質。
心理學和經濟學皆是「馬後炮」科學,能夠解釋所有事物,但又不能預見任何東西。
(2013 年 2 月 7 日 信報副刋)
tags:
信報,
psycholog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