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人多手腳痺

(首次替明報撰稿,多謝明報試用。)

某天,你目睹一位女童被貨車輾過,痛苦掙扎在地,所有途人皆視若無睹,你會怎辦?挺身而出?當眾呼叫求援?暗地裡打 999?盤算之間,另一輛貨車駛來,你會衝出馬路叫停司機,以免女童再遭蹂躪嗎?肯定?

今日安坐家中,盯着那駭人的七分鐘片段,「馬後炮」地指責那些佛山途人「冷血」固然容易,若是置身其中,你可有勇氣去做「應該做的事」?肯定?

什麼類型的人才會「冷血」?為什麼內地這麼多「冷血」的人?代入當時當地,我們會不會變得同樣「冷血」呢?多年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次心理實驗或可找到一點端倪。

實驗找來一群修士,叫他們各自準備一段關於聖經的講詞,然後步行至附近一所大樓演講;途中,修士會遇到一位身體不適、不斷咳嗽和呻吟的途人,此人當然是假扮的,旨在觀察修士會否停下來伸出憐憫之手。實驗開始之前,每位修士都要填寫一份問卷,關於修讀神學的來由 -- 為什麼選修神學?宗教對他們有何意義?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幫助尋求人生意義?等等。實驗嘗試從問卷推測哪位修士將對途人施以援手,可是預測力十分薄弱,問卷的答案與修士的行為扯不上關係。

實驗又給演講指定兩個題目,一組修士談及專業神職人員對教會的意義,另一組說〈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好撒馬利亞人〉講述某人落在強盜手中,被剝去衣裳,打個半死,丟在路邊;一位祭司路過,沒有理會;一位利未人路過,沒有理會;一位撒馬利亞人路過,「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即將演講〈好撒馬利亞人〉的修士,會否受撒馬利亞人「感染」,較易向途人施出援手?答案是否定的,講題對修士的行為沒有多大影響。

問卷答過了,講詞準備了,修士動身前往演講場地之際,實驗人員對他說:「噢,我們遲了,演講原定幾分鐘前開始,他們正在等你,你還是快點過去吧。」對另一些修士,實驗人員卻說:「演講還有幾分鐘才開始,現在動身差不多了。」短短兩句說話,效果「超乎想像」,焦急的修士只有 10% 停下來幫助途人,從容的有 63%。換句話說,決定修士會否「身體力行」幫助途人的最主要因素並非其人格、背景、講題,而是手上的時間;時間充裕,幫人的意欲自然增加。

佛山途人是不是匆匆路過趕着做什麼?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裡要說的是,「冷血」除了個人人格使然,還有不可忽視的外在環境因素,當我們忙着指責別人袖手旁觀,還應該留意一下周遭環境、社區、以至整個社會彌漫着什麼「氣息」,促使人們袖手旁觀。

1964 年 3 月 13 日凌晨三時許,美國紐約市發生一宗轟動全國的命案,當時紐約時報這樣報導:「逾半小時,三十八位奉公守法的紐約市民目擊一名兇徒用刀刺殺受害女子。兇徒曾兩度被居民的說話聲及燈光嚇走,但不久之後旋即回來,找她出來再次行兇。襲擊時無人報警,一人在受害者死後通知警方。」似與佛山事件不遑多讓。後來有人對此案作深入分析,認為報導有不實之處,當時正值深夜,不少市民雖被驚醒,但知否發生何事,不無疑問;而且案發過程並非停留在一處(兇徒離開期間,女子負傷逃走,儘管走得不遠),目擊者是否目擊全程?

姑勿論實情如何,此案引發一連串心理學研究,為什麼大城市人情這麼冷漠?什麼因素促使人們袖手旁觀?

帶大家回到多年前另一次心理實驗,假設你是大學一年級新生,也是該實驗的參與者之一。你來到一個房間,桌上一個咪高風,可與附近的房間通話;你將會與另外幾位新生談論適應大學生活遇到的問題,為了保持私隱避免尷尬,你們不會見面,只會隔牆通話。首先大家輪流發言,然後自由討論。第一位發言,說他不太適應大城市的節奏,並語帶猶豫地透露間中會癲癇症發作,尤其考試壓力大的時候;其他人繼續輪流發言,你是最後;當你發言完畢,第一位再次發言,先提一些意見,然後逐漸「口疾疾」:「我 er ……我諗……可唔可以……搵搵搵搵人幫吓我……我我我諗……又發作……你哋可可可唔可以幫吓我……我我我我會死架……(窒息的聲音,然後寂靜)」你會怎辦?

事實上,除你之外,其他人都是假扮,實驗想看你求助得有多快。討論小組可有二人(只你和他)、三人(你、他和第三者)或六人(你、他和另外四人),你猜哪個情況你會最快求救?答案是,愈少人你會愈快求救,反過來說,愈多人你便愈是袖手旁觀,心理學稱此現象為「Bystander effect」(可否譯為「人多手腳痺」效應?),愈多旁觀者,大家愈是「集體麻痺」,愈容易站着袖手旁觀。用心理學術語,多人的時候有個「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每人都覺得幫人的責任分散了,良心的驅使自然削弱。

如果我被貨車輾過,我寧願只有一人路過,那一人救我的機會,比十八路人高得多。你說諷刺不諷刺?

外在環境增強袖手旁觀的傾向,不是替旁觀者卸責。作為擁有自由意志的人,我們永遠有選擇的餘地,正如還有 10% 遲到的修士選擇關顧一位不適的途人,還有一位拾荒老婦選擇救助倒地的女孩,環境無疑影響着我們的一舉一動,但我們並非受其支配。

佛山慘劇已經發生,與其指罵那十八位途人,不如借此機會反省良心的脆弱,警剔自己並向自己承諾,以後碰上需要幫助的人,定要抗拒袖手旁觀的惰性,鼓起勇氣去做應該做的事。

(2011 年 10 月 23 日 明報星期日生活)

7 則留言:

  1. The 18 people passed by one-by-one.

    回覆刪除
  2. The 18 people passed by one-by-one, it is true under the "sight-point" of CCTV.

    Actually, there are several shops around the area of accident, which are not in the sight-point of CCTV. Also, if you were one of 18 people, you would see others (those 17 people) passing the accident-point on the road, one by one.

    Therefore, "the 18 people passed by one-by-one" is the fact rather than the reality.

    回覆刪除
  3. 18 people passed by one-by-one,對,但那是七分鐘之內的事,即平均少於三十秒便一人經過,絕非一條冷清的街道。

    回覆刪除
  4. 內地居民不肯申出援手其實事出有因.早前試過有人因申出援手去幫人,最後反被被救助的人告,並要求賠償.

    另外,內地經常發生街頭騙案,而好多手法都是利人施求者的同情心,久而久之,冷漠的氛圍就從此形成.

    與其責罵那十八位途人,不如說其實是內地民眾求仁得仁的結果.

    Bittermelon

    回覆刪除
  5. 推介我的明報鄰居,美智「孩子帶給我的反思」:

    http://veggiewithlove.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3.html

    回覆刪除
  6. 如果只知道貌岸然指責,沒有反躬自問,最終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回覆刪除
  7. 記得同明報爭取多些稿費,不要同文不同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