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按,不按?

某年某日,我來到香港大學紐魯詩樓心理學系,參與一個心理實驗。房間裡,坐着我與另一位男士,他看似平易近人,正當我想打開話匣子之際,一位木無表情的研究員走進來,在桌子對面坐下。他先給我們各 300 元作為報酬,並說明接下來的實驗無論進展如何,這 300 元都是屬於我們的。

「這實驗旨在研究懲罰對學習的作用,我們對這方面所知甚少,例如我們仍未知道什麼程度的懲罰對學習最有幫助,懲罰由誰人施予效果最好呢,等等。這次實驗邀請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成年人參與,實驗裡,一位負責『教』,一位負責『學』;我們想知道的是,各人在不同環境下的反應怎樣,及懲罰如何有助學習。你倆,一位扮演教師,一位扮演學生;這個袋內有兩張紙條,誰當哪個角色,抽籤決定。」研究員把袋遞向我,我抽出的紙條寫着「教」。

研究員帶我和我的「學生」往另一間房,房內有一張類似「電椅」的東西。學生坐下,雙手被綁在椅子上,手腕貼上電極。「我們以觸電作為懲罰,綁着是為了不讓你被電擊時反應過大,也為確保你不能逃避懲罰。現在我替你塗些藥膏,避免起疱和燒傷。」研究員在學生手腕邊塗邊說。「不用擔心,觸電可能非常痛,但肯定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我半信半疑。

研究員繼續指示學生:「一會兒,我和他會走到隔壁的房間,你會從這個揚聲器聽到老師讀出一段文字,然後問一些問題,所有問題都是選擇題,你便用椅前這四個掣回答,我們在隔壁能夠知道你按了哪一個掣。每逢答錯,你便會觸電一次。」學生有點遲疑。研究員冷冰冰地說:「觸電可能非常痛,但不必擔心,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傷害的。」學生點點頭。

研究員和我一起進入隔壁房間,桌子上放着一個四方盒般的精密儀器,打磨得閃閃生光。走近看,儀器有 30 個掣,最左邊那個寫着「15 volts」,最右邊那個寫着「450 volts」,每個掣以 15 伏特遞進。數字以外,也有文字標籤;從左至右,每四個掣一組,分別是:輕度(Slight Shock)、中等(Moderate Shock)、強烈(Strong Shock)、高度強烈(Very Strong Shock)、非常強烈(Intense Shock)、極度強烈(Extreme Intensity Shock)、危險:嚴峻(Danger:Severe Shock);最後兩個掣以「XXX」標籤。儀器左上角刻着「Shock Generator, Output 15 Volts - 450 Volts」,還有廠名和地址。

研究員拿出一叠紙,說:「這是你將要讀的文字和問題。電擊器上方的四顆小燈顯示他的答案,答對便繼續,答錯便『電』他一下。每次電壓都要加大一級,即是你每次按掣都要右移一個掣。正式開始前,為了確保儀器運作正常,你願不願意用 45 伏特電一電自己?」我把電極壓在手腕,向着「45 volts」按下去,儀器發出「吱吱」聲,電壓計的指針向右一擺,我的手腕也頓時觸電,幸好只是 45 伏特。研究員站在一旁,由始至終木無表情。

實驗開始,隔壁學生的表現不差,但由於電壓有加無減,不覺已經去到「非常強烈」,暗暗替他憂心,心想「你不要再答錯了」。幾題後,他再答錯,我的指頭放在「270 volts」之上,欲「按」又止。這個「volt 數」,好像已經超過了家用電器所需,可是他身在隔壁,我看不見、亦聽不見他的反應。望望研究員,他與我四目交投,不發一言。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

我還是按了下去。

不久,「300 volts」按下,隔壁傳來「嘭嘭」兩聲,像是有人重打牆壁,看來是他表示抗議,研究員沒有理會,示意繼續。

下一條問題,他沒有回答。我問:「是否應該看看他的安危?」研究員冷靜地說:「給他 10 秒時間,若無回應便當錯。」我愈發猶疑,但最終還是按了下去。這是 315 伏特。隔壁再傳來「嘭嘭」。

此後,儘管電壓再升,他再沒回應,也再沒拍打牆壁,隔室靜得可佈。他死了?暈了?瘋了?無力呻吟?還是我聽不見?應否繼續下去?

這是港大心理學系,應該不會草菅人命吧?我既然收了錢,是否應該完成實驗呢?若果人人就此作罷,實驗豈不半途而廢?

我的 common sense 去了哪裡?「極度強烈」和「危險」的電壓,怎也不應用來做實驗吧?

按「360 volts」之前,我說:「我作不下去了。」「實驗一定要完成,請你繼續,一切後果由我負責。」研究員異常冷靜。

既然我不用負責,好吧……

等等,若果不幸真的發生,即使不用負責,我又過意得去嗎?

已經 360 伏特了,出事的話一早已經出事,現在才放棄,有意義嗎?而且他不是說過「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嗎?

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

***


以上經歷當然是虛構,但這個實驗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心理學經典,由 Stanley Milgram 在 1963 年發表,研究人的「服從性」。整個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抽籤是「內定」的,唯一的外來參與者(故事中的「我」)永遠成為操控電擊器的人。那位「不幸」遭電擊的,當然沒有真正觸電,他其實是預先受訓的演員,對問題的回應和對電擊的反應是排練過的。「我」是唯一被蒙在鼓裡的人,實驗的真正目的是看究竟多少人願意服從研究員的指示,電到最後(450 伏特)。

如果你是「我」,你可會電至 450 伏特?多數人認為自己不會。

實驗結果:65% 會。這麼多人願意服從一個顯然「不合理」的要求,有點出人意表。

服從,不代表內心好過。很多人都冒汗、手震、口吃,情緒不安,內心掙扎,他們並非沒有良知,只是不知怎的屈從研究員的「淫威」之下。實驗過後,為了安撫參與者,當然會告知真相,那位假裝被電的演員亦會打個招呼,以示和好,總之盡量令參與者離開時得以平伏。

65% 是意料之外,一般報道只會提及這個數字,吸引眼球也好,提醒人的黑暗面也好,但又有多少人知道 Milgram 運用了很多「技巧」提高參與者的服從性?身為心理學家,Milgram 當然知道若要引人注意,必須有些出人意表的實驗結果,因此刻意引進很多提高服從性的「元素」。從學術角度,認識相關因素比知道百分比來得重要。此外,與服從性無關但更加基本的,是盡量營造真實感,令人沒有絲毫懷疑,使「騙局」不被看破。

以上對實驗程序的仔細描述,便有這個用意,大家不如猜猜,實驗裡哪些元素令人更具服從性?哪些元素令實驗更富真實感?每一句說話,每一個人,每一件物件,每一個字,都有可能。潛意識,不容低估。

答案下星期揭曉。

(2010 年 4 月 8 日 信報副刊)

後加:今天信報找來的圖片非常切題,這是電擊器:

這是實驗時的情形:

2 則留言:

  1. 好變態的教學實驗!
    居然實驗結果有65% 會。這麼多人願意服從一個顯然「不合理」的要求, 會不會解釋了人民在極權國家生活的態度?

    回覆刪除
  2. Milgram 是猶太人,或多或少都是想了解為何納粹大屠殺會發生。我也曾經想過,文化大革命這種大規模殘酷怎會發生,難道大部分人的良知瞬間蒸發?這個實驗給了一部分答案,人在毫無威脅的環境下也會如此服從,當自身安全受威脅,更不用說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