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今日唔知聽日字

五十年後的今天,一位通識科老師帶着一班中學生來到圖書館。

「今天我們將會探討港式詞彙的演變,圖書管理員已經取出幾份五十年前的舊報紙,大家翻閱一下,如有什麼不明白,隨時問發。」

語言易變,人性難變。無論哪個年代,學生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娛樂版和風月版。

「……呢個邊個嚟架,咁 chok 嘅……」學生竊竊私語,指着老師年青時的偶像。

「Miss Chan,『血拼』點解呀?」「即係喪買咁解……(跟着還有兩分鐘詳解,學生聽完第一句已經足夠)」

「『搓它』點解呀?」老師登時 O 嘴,慢慢走過去,心想一定讀錯字,千萬不要「搓」一些令人尷尬的東西。

「呵!」老師鬆了口氣,是「磋跎」,她板起臉孔說:「這讀『初駝』,話人『磋跎歲月』,即係佢成日响度 hea ……(再來幾分鐘詳解)」

「Miss Chan,又唔識呀,『溝仔』點解呀?」「『溝』即係『界』……」

「『風趣』?瘋癲,爽脆?」「唔係唔係,話人『風趣』,即係佢成日搞 gag ……」

「『厲害』點解呀?」「即係『屈機』囉……」

「Miss Chan,寫錯字呀,『陳腔濫調』不是應該『陳腔爛調』的嗎?」「『陳腔爛調』是現在的說法,以前的人愛說『濫』……」

就是這樣,五十年前難登大雅之堂的潮語,五十年後躋身正統。五十年前某些慣常用語,五十年後幾近消聲匿跡(起碼中學生唔識)。

語言能在短短五十年間變得「面目全非」嗎?我當然沒有能力預知,但這不是沒可能的,讓我舉一近期例子。

英文「Roentgenogram」見過沒有?它源自 1901 年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Wilhelm Röntgen 的名字;Röntgen 發現X光,X光自然以他命名,「Roentgenogram」其實即是「X-ray」。今日只聽人說「X-ray」,但在上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Roentgenogram」才是主流。X光有三個英文說法,「Radiogram」在 1930 年左右流行過一陣子,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都是「Roentgenogram」的「天下」,「X-ray」六十年代才開始冒起,八十年代取代「Roentgenogram」成為X光的「指定英文名」,主導至今。

五十年前,美國一位學生問:「What is X-ray?」老師答:「Roentgenogram.」難以想像五十年後的今天情況剛剛相反,正如今天難以想像五十年後老師用「搞 gag」來解釋「風趣」,用「喪買」來解釋「血拼」,用「hea」來解釋「磋跎」,用「屈機」來解釋「厲害」。

最近學者發現,一個新詞出現後三十至五十年是其「關鍵時期」,過了這段時間便大概融入日常應用,得以長期保持,過不了便從此消失,湮沒在詞彙更替的洪流之中。像多數統計硏究一樣,這只是一個「平均」結果,永遠有例外,「Roentgenogram」便是例外。它在 1900 年左右誕生,1960 年仍然主導,心想「穩坐釣魚船」,怎知忽然殺出一個「X-ray」,使它「風光不再」。說到底,詞彙的演變是不能預知的。

其實新出現的詞彙不限於潮語,九七回歸後的新詞層出不窮,信手拈來包括:特首、八萬五、問責制、七一、二十三條、非典、政改、釋法、自由行、怪獸家長、公主病、通識、雙非、蝗蟲(這是舊詞新用)。這些詞彙,多少個在一百年後依然聽得懂?一百年後的香港,有沒有人知道「港督」是什麼?

(2012 年 4 月 14 日 信報副刋)

Alexander M. Petersen, Joel Tenenbaum, Shlomo Havlin, H. Eugene Stanley (2012), "Statistical Laws Governing Fluctuations in Word Use from Word Birth to Word Death," arXiv:1107.3707v2

2 則留言:

  1. 通識並不是一個新詞。小弟讀的中文大學在二三十年前已將通識教育設為必修科目類別,只是沒有像今天普及到中小學裏而已。

    回覆刪除
  2. 多謝指教,很明顯我的通識知識不夠廣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