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問,水果有紅、橙、黃、綠、藍、紫,唯獨沒有青色,為什麼?本文嘗試探究一下。
首先得搞清用字。很多人和我一樣,習慣把綠和青混為一談,但小學有唸「紅橙黃綠青藍紫」,青其實介乎綠和藍之間,看看光譜,那大概是天空的顏色。今人愛說「藍天」,古人愛說「青天」(如鐵面無私的包青天、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彩虹七色亦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唸法,可見青和藍概念上確是有些重疊。我無意爭拗天空是青還是藍,本文採用傳統的「分色」方法,青是天空的顏色。
為什麼水果沒有青色?這不是一個易答的問題,正如人為什麼沒有灰色,沒有肯定的答案,可能永遠沒有答案,但可從兩方面思考。
首先,進化。水果是給動物吃的,連種子吞下肚裡,在別處排泄,植物的地盤便得以擴散開去。要被吃,先要突出自己,與天空撞色絕非好辦法,因而沒有青色水果,對不對?以這個邏輯,為什麼又有綠色水果呢?綠色與周圍的樹葉撞色,但樹上不乏綠色的水果,如綠蘋果(這裡不說「青蘋果」,「青」已用到天上去)、綠提子、啤梨、番鬼荔枝,綠色水果比比皆是。另一方面,「鮮色」是否一定引人注目?人類的視覺與動物不同,我們的鮮色未必是牠們的鮮色;雀鳥吃的果實大多是紅色、深藍和黑色,科學家懷疑鳥類對這些顏色特別注意,果實才演化成這些顏色以吸引「顧客」,然而這個推論經不起事實的考驗。某種植物有紅、白、黃三種果實,雀鳥不受顏色影響,「光顧」三者的次數相同;在另一些地方,色澤毫不起眼的果實受雀鳥歡迎也不鮮見。換句話說,雖然雀鳥吃的果實通常呈紅色、深藍和黑色,但似乎並非受顏色吸引。
以果實顏色作「招徠」的想法不太具說服力,怕與天空撞色別人看漏眼因而沒有青色水果也就不太成立。畢竟,我們愛吃某種水果,可能因為它的味道、氣味、質感、營養,絕少因為它的顏色。
另一個想法,果實顏色可能用作防禦。果實存在為了被吃,但不想被不會傳播種子的昆蟲所吃。沒有青色,是否因為青色對昆蟲最沒阻嚇力?我不知道,但相信天空的顏色對任何見過天空的生物都沒阻嚇力,否則牠們便「惶惶不可終日」了。以這個邏輯,為什麼又有綠色水果呢?昆蟲見慣綠葉,理應不被綠色嚇退,但綠色水果比比皆是。這條思路也是掘頭路。
會不會是我們捉錯用神,果實顏色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功能性,只是表皮化學的反映?就讓我們從化學層面探究一下。
樹葉的綠色來自葉綠素(chlorophyll),秋天來臨葉綠素分解,餘下胡蘿蔔素(carotene),樹葉變黃。胡蘿蔔素可呈淺黃至紅色,視乎其濃度及化學結構而定,是水果的主要色素之一。另一主要色素為花青素(anthocyanin),可呈紅、藍、紫、甚至黑(高濃度的前三者加起來便是黑色),實際色彩視乎濃度、化學結構及酸鹼度,酸呈紅色,鹼呈紫色。還有其他少量非主要色素,水果顏色就是所有色素混合的結果。是不是所有色素無論怎樣配搭,都混不出青色?也許是吧。
問深一層,為什麼植物製造這一些色素,卻不製造那一些色素?又回到進化層面。有一種說法,顏色其實是副作用,植物製造某些化合物未必取其色澤,可能為了其他功能(如防蟲害),「色素」這名稱只是人們的主觀意願。
說了這麼久,還是茫無頭緒。本文提過的論點可能都是形成果實顏色的因素,但哪些因素什麼情形下使哪些水果變成哪種顏色,為什麼某些顏色特別普遍,某些顏色特別罕見,通通找不到答案。在進化過程中,即使某一特徵非常有用,獲取是需要成本的,生物需要在自身處境和制約下對利益和成本作出取捨。要從故事的結局抽絲剝繭推斷中間的劇情,不是不可能,只是永遠沒有肯定的答案。
最後,我對讀者的問題提出一個疑問,真的沒有青色水果嗎?根據維基百科,以下這種果實分佈馬達加斯加、印度、東南亞、南中國、日本、澳洲、斐濟、夏威夷,最常見在婆羅洲及新畿內亞,學名「Elaeocarpus」;比天空深色一點,是我能找到色澤最接近天空的果實了。
(2011 年 11 月 12 日 信報副刋)
學術參考:
Mary F. Willson, Christopher J. Whelan (1990), “The Evolution of Fruit Color in Fleshy-Fruited Plant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36, 790-809.
「綠色水果比比皆是」,
回覆刪除係指繁殖種綠色水果比比皆是,
定野生綠色水果比比皆是?
啤梨、番鬼荔枝應該是野生的吧。(雖然我不肯定)
回覆刪除綠蘋果和綠提子有沒有野生?不知道。
還有榴槤。
我記得我想講乜嘢嘞
回覆刪除我想提出嘅係,
「綠色水果比比皆是」,
可能係human selection嘅結果...
點解 human 會 select 綠色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