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你在說誰的脾臟?

「科學家最近發現,脾臟(spleen)這個一直被認為不大重要的器官,原來是身體防禦系統的重要一環。今期《Science》學報,一班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和 Harvard Medical School 的學者公報研究結果,顯示脾臟原來儲存了大量單核白血球(monocyte);當身體受到嚴重創傷,例如心臟病發作、嚴重割傷、微生物感染,脾臟便會釋放那些單核白血球進入血液,幫助解除危機。」8月3日《紐約時報》一篇題為〈Finally, the Spleen Gets Some Respect〉的報導如是說,旁邊還有一幅精緻圖畫顯示脾臟於人體的位置(左圖)。

我看了,心想:「呵,原來脾臟有咁神奇嘅功能,等我下一篇文章以此為題,又可以呃吓稿費。」呃人都要呃全套,我「循例」都會找來原裝的研究報告讀一讀,大家可知我有什麼「發現」?這個研究是在老鼠身上進行,不是人。仔細重讀《紐約時報》那篇報導,原來文中有這麼一段(方括、粗體由我加):

Dr. Nahrendorf, with Filip K. Swirski, Mikael J. Pittet and a dozen other colleagues [是次研究報告的作者], performed the initial studies using mice, but the scientists suspect the results will apply to humans as well.

在我的瀏覽器上看,全文超過七十行,這段佔了不足三行。全篇十九段,這是第七段;本篇文首節錄的是原文第二和第三段的部份。全文超過一千字,「spleen」出現了二十次,「mice」、「mouse」和「murine」(這是學者對鼠類的稱呼)合共出現了一次,就是第七段那一次。 Initial studies using mice?什麼 initial studies?根本整個研究都是 mice,整篇文章根本不是基於那個研究,而是基於那些學者的 suspicion。不能說欺騙,但肯定是刻意誤導。事實上,被誤導的不只我一人,英文維基也引用此篇報導,言之鑿鑿地把這當成是新發現的人類脾臟功能(至少執筆時仍是這樣)。再次顯示,維基不能盡信(但又有什麼人或事可以盡信?)。

讓我原原本本地告訴各位這個研究其實關於什麼。心臟病發作,即心臟血管被堵塞,導致部份心臟細胞死亡,嚴重當然可以致命,活下來的,科學家很有興趣知道心臟受創的部份究竟是怎樣倚靠自身機能修復。此外,白血球的功能,除了抵禦外來物,還會幫助身體修補創傷,但受創心臟的痊癒與白血球在這過程中的角色,我們仍不大明瞭。科學家找來白老鼠,替牠們做了「心臟動脈結紮」手術(permanent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模擬心臟病,發現心臟缺血的部份來了大量單核白血球(monocyte,白血球的一種),其數量突增的程度,超出其平時在血液中的濃度。它們究竟從哪裡來?科學家檢查老鼠各身體組織,發現脾臟擁有特多的單核白血球。單憑這點証明不了什麼,為了從多方面查明,他們還做了以下三個步驟。一,分別在心臟病發之前和之後,量度脾臟內單核白血球的數量,讀者已經知道結果,當然是病發後的數量較少;二,切除老鼠的脾臟,觀察湧至心臟的單核白血球有否減少(答案:有);三,移植另一「類型」的脾臟至老鼠身上,觀察湧至心臟的單核白血球是否屬於新的類型(答案:是)。結論:老鼠的脾臟是單核白血球的「儲存庫」,當老鼠心臟病發作,單核白血球便會從脾臟傾巢而出,湧至心臟缺血部位。

回看文首的《紐時》節錄:「……當身體受到嚴重創傷,例如心臟病發作、嚴重割傷、微生物感染,脾臟便會釋放那些單核白血球進入血液……」姑勿論人鼠之別,這說法還有一個謬誤。是次研究只談及心臟,身體其他部份受傷會否觸發同樣的反應,不知道。同一期《Science》,另有兩位專家 Ting Jia 和 Eric Pamer 撰寫文章評論是次研究,以〈Dispensable But Not Irrelevant〉為題形容脾臟,結尾時這樣說:

The findings by Swirski et al. raise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other types of stress or injury draw upon the spleen's reserve of monocytes as well.

很明顯,脾臟願意幫心臟,不代表它肯幫其他內臟。老鼠的脾臟願意幫牠的心臟,也不代表我的脾臟願意幫我的心臟。記者為了吸引讀者,往往把可能性加鹽加醋地無限放大,而不是把事實原汁原味地如實報導。

脾臟是 dispensable,因為沒有它的人仍能生存。由於脾臟佈滿血管,若遭猛烈撞擊而撕裂(如運動、交通意外、打仗),往往流血不止,醫生或將其切除。脾臟是 not irrelevant,其實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已經知道。當時一次研究發現,美國第二次大戰退伍軍人中接受脾臟切除者,因肺炎和心臟病致死的比率較一般人為高[1]。及後陸續証實失去脾臟的長遠後遺症,包括血液黏性較高[2]、較易受細菌感染[3]和較易染上敗血病[4](septicaemia 或 sepsis,是全身發炎的狀態,患者可於數小時內死亡)。脾臟切除曾是頗為「例行公事」的手術,認識其後遺症之後,醫生已經比較謹慎,盡量以其他治療方法替代。

觀其後遺症,學者早已估計脾臟跟免疫系統有關,可是內情如何,近十數年才有頭緒。脾臟的一大功能是過濾血液中的「老」紅血球、細菌和雜質,這些廢物脫離血液之後,脾臟內的白血球便來「收拾」它們。白血球有很多種,這裡不能詳述,有些直接吞噬廢物,有些憑藉識別抗原而製造(或幫助製造)抗體。總而言之,脾臟就像「血液檢查站」,監察血液狀態,保持血液清潔。

和人類一樣,老鼠的脾臟也藏有很多種類的白血球,唯獨從前未曾發現通常被認為只在血液中「巡邏」的單核白血球。文首提及的研究証明脾臟擁有大量此種白血球,並供心臟受創時使用。但不要忘記,我只是說老鼠的脾臟和老鼠的心臟。至於人,在有更多研究之前,我只能說,你亂發「脾」氣會傷害我的弱小「心」靈。

(2009 年 8 月 12 日 信報副刊)

References:
[1] Splenectomy and subsequent mortality in veterans of the 1939-45 war.
C. Dennis Robinette, Joseph F. Fraumeni Jr.
Lancet, July 16, 1977, 127-129. [Abstract]

[2] Blood viscosity after splenectomy.
D. A. F. Robertson, F. G. Simpson, M. S. Losowsk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81, Vol 283, 573-575. [Abstract][PDF]

[3] Hazards of hyposplenism.
Anne Ferguso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82, Vol 285, 1375-1376. [Abstract][PDF]

[4] The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Sepsis Problem.
Arnold S. Leonard, G. Scott Giebink, Thomas J. Baesl, William Krivit.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1980, Vol 4, 423-427. [Abstra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