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男子百米的「行業」演化

8 月 22 日晚,德國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 4x100m 接力總決賽,當牙買加「只是」造出史上第二快時間,旁述員難掩失望之情。畢竟,我們已把保特跟世界紀錄等同了。先以 9 秒 58 刷新一百米紀錄,再以 19 秒 19 創造二百米世績,破紀錄已是保特的家常便飯。9 秒 58 的驚人之處,是比剛好一年前在北京奧運由他自己一手創造的舊紀錄快了足足 0.11 秒。印象中,男子一百米世界紀錄的進程是百分之幾秒的事。翻查記錄,自從電子計時開始,每次刷新都是把紀錄推前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秒。0.11 秒?發夢也未想過。或者,我也不應感到詫異,去年北京奧運他跑出 9 秒 69 之時,最後十米他是在慶祝的。有人算過,如果當時他盡全力,保守估計可跑 9 秒 61,樂觀估計可跑 9 秒 55,他的教練說他能跑 9 秒 52。他只有 23 歲,未過高峰。

保特究竟有幾勁?這是我想回答的問題。「勁」的意思,指「劃時代」,說得俗套一點,是「偉大」。要研究一位運動員有多偉大,難免要跟過去一些偉大的運動員作比較,腦中泛起的名字包括劉易斯米高莊遜姬菲芙欄王摩西斯鳥人布卡。難處是,不同時代不同項目,難以作客觀比較。主觀排名,自說自話,寫來也沒意思。怎麼辦?這問題不是唯我獨有,很多 NBA 和 MLB(Major League Baseball,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發燒友都喜歡比較個別球員的「價值」,他們以統計學為基礎,發展出多種計量方式,期望撇除外在因素(如不同的規例、球隊的風格、主場或作客、甚至不同棒球場對左、右撇子擊球的影響),窺探球員真正的個人能力,不單是同一時代,不同時代的球員也可以此類方法進行比較。在美國,大眾化且電視經常轉播的運動項目,這些以客觀數據為基礎、從前只是球迷玩意、近年漸被球隊教練採納為挑選球員的其中一項考慮的計量模型,發展十分成熟。奇怪的是,田徑項目,我找不到這樣的模型。國際田徑聯會(IAAF,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的世界排名,以比賽成績和名次給分,勉強可作跨時代比較,我卻嫌其粗疏。網上找到其他的排名,有的是專家意見,有的是網友投票,就是沒有建基於客觀數據的。要「中肯地」評論保特究竟有幾勁,莫非要我這位行外人出手,做一番本應由行內人動手的研究?

天下文章一大抄。過往的文章,我都是消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文字和我認為合乎香港人的口味「反芻」出來。本文不同,是百分百我自己的研究,數據來自 all-athletics.com。要付錢的,幸好有超短的五日使用期,只需六美元,我還付得起。時間和能力所限,我只著眼於室外男子一百米、電子計時、順風風速不超過每秒兩米的比賽。

想衡量某運動員有多「劃時代」,不能單看獎牌數目,因對手的優劣有異;看打破世界紀錄的次數和幅度,又嫌數據太少,看圖一,自 1980 年以來,紀錄改寫十二次,雖然一眼已經看出保特超凡之處,卻無法說得更多;如果你追問貝利(Donovan Bailey)和格林(Maurice Greene)怎樣比較,或劉易斯(Carl Lewis)和鮑維爾(Asafa Powell)誰更偉大,我會啞口無言。

圖一:百強平均時間和世界紀錄進程(男子一百米)

然而,看世界紀錄的方向是正確的,因為我們要的是劃時代運動員,不破世績或接近世績,拿多少獎牌也不能說劃時代。世界紀錄是歷史第一快時間,數據當然不易得;史上前一百位,數據可觀得多。換句話說,我想知道某位運動員某段日子曾多少次闖進史上最快的一百個時間。首先,從 1980 年開始,以年終為限,我找出每年「史上最快百強」的名單,隨著水平提升,每年都有一撮新的成績加入。看表一,1980 年的「破百次數」為 12,即當年有十二次表現進入「最快百強」,某些人「破百」多於一次,故「破百人數」少於十二,「破百國家」可以更少。表一同時列出每年百強的平均時間、平均值按年進步多少、百強由多少位運動員構成和包含的國家數目。為方便對照,圖一也列出百強平均時間和每年破百次數。破百次數愈多,項目前進的「動力」愈大,對世界紀錄的「威脅」也愈大。

 年份百強
平均時間
按年減(秒)百強
人數
百強
國家
破百
次數
破百
人數
破百
國家
 

*20099.84750.0096199832 
20089.85710.02082092363 
20079.87790.00752410833 
20069.88540.00992491443 
20059.89530.00472210522 
20049.90.006623101753 
20039.90660.0003238222 
20029.90690.0008227332 
20019.90770.0035227632 
20009.91120.0027217511 

19999.91390.01042371354 
19989.92430.00982492096 
19979.93410.01732282996 
19969.95140.01662082364 
19959.9680.00312510632 
19949.97110.011924102293 
19939.9830.007825101374 
19929.99080.00552610964 
19919.99630.016824102295 
199010.01310.004428111263 
198910.01750.005430121273 

198810.02290.0152341320106 
198710.03810.011834122074 
198610.04990.015637132196 
198510.06550.010649141183 
198410.07610.018353171485 
198310.09440.0267601921134 
198210.12110.0198692316114 
198110.14090.0211742415103 
198010.162---772412108 
 年份百強
平均時間
按年減(秒)百強
人數
百強
國家
破百
次數
破百
人數
破百
國家
 
表一:1980 至 2009 百強統計(男子一百米)
* 截至 2009 年 8 月 23 日


注意,由於數據只包含電子計時的賽果,而國際田徑聯會自 1977 年才規定比賽須採用準確至百分之一秒的電子時計(此前也有電子計時,但未規定必須),故嚴格來說,我的百強並不是「人類史上」百強,只是「電子時代」的百強。這樣分析可能有欠全面,但是為了公平起見,計時必須基於同一基礎,因此我決定把視野局限於電子時代。

「百強」和「破百」的概念是衡量某人「劃時代」性的基礎,雖然破百未必破紀錄,卻總算朝紀錄的方向「叩門」,帶領這項目邁向更高境界。我最想拿劉易斯跟保特比較,他首次破百在 1981 年,故 1980 年是合適的起點。說到這裡,本可以開始比較各人;然而,我想打個岔,當我細閱數字,發覺這三十年間,男子一百米的「生態」起了微妙變化。

大趨勢是,百強集中在愈來愈少的運動員和國家手中。1980 年的百強由 77 人和 24 個國家組成,今年至 8 月 23 日止,百強由 19 人和 9 國包辦(今年之前從未少於 20 人)。1982 至 1986 年間,百強人數和國家數目跌得最厲害,套用財經術語,這是「行業整合」最活躍的時期;這時期的另一特色,是百強平均時間每年保持超過百分一秒的進帳。1989 年恍似進入另一時代,百分一秒增長不再保證,百強人數此後不過三十,破百人數此後只見單位數,破百次數偶見稀少,但總體不算弱,1996 和 1997 年更創新高。2000 年起,又是另一番景象,百強人數和國家數目在低位喘定,但是破百國家從此處於三個或以下,破百次數在 2000 至 2003 年更是超級慘淡,可說是男子百米的「黑暗時代」,那萬分之八和萬分之三秒的年進展,看了也心傷。

這些變遷也非意想不到,本文只涵蓋男子百米的電子時代,而電子時代 1977 年才開始,就像某一行業三十多年前誕生,經過整合、成熟,最後達致壟斷。令人有點驚訝的是,男子百米這體育項目的演化過程,竟與一般行業如此相近。

破百表現近年被哪兩個國家壟斷,大家心裡有數。本世紀首兩年,如非美國的格林獨撐大局,破百次數為零也不出奇。2004 年,牙買加的鮑維爾登場,對結束黑暗時代不無幫助,時至今日仍是破百的重要選手。至於保特,2008 年才在百強出現。至今年 8 月 23 日止,本世紀共有 91 次破百,美國和牙買加佔了 83 次,其餘 8 次由 6 個國家 7 人包辦。如果你不是美國人或牙買加人,即使取得男子百米佳績,只會是曇花一現。

篇幅所限,保特與其他百米跑手怎樣比較,下星期分解。

(2009 年 9 月 2 日 信報副刊)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