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怎樣做個頂級騙子


英國有位叫 Derren Brown(下稱狄寶倫)的魔術師,成功預測 9 月 9 日星期三晚上彩票抽獎的六個號碼。不信?當晚情況是這樣的……

正式抽獎前數分鐘,電視鏡頭跟著狄寶倫,進入錄影廠。廠內有一台電視機,機旁有一透明膠架,架上放著六個白色球。狄寶倫說,預測已經寫在球上,但是由於只有英國廣播公司有權公佈抽獎結果,故他暫時不能揭曉他的預測(這個理由很牽強)。此外,由於保安原因,在場沒有觀眾,只有他和兩位攝影師。

抽獎開始,電視機同步播出英國廣播公司的直播片段(有懷疑的觀眾大可兩台同時觀看),狄寶倫站在一旁,遠離膠架和六個白球,以表「均真」。

抽獎完結,他把抽出的六個數字寫於一塊卡紙之上,然後走到膠架後面,把膠架扭轉,揭示他的預測。不用說,他當然是全中,沒有把握也不會做這個節目。問題是,這個魔術究竟怎樣做?狄寶倫承諾,星期五(即 9 月 11 日)晚上告訴大家,並補上一句:其實你都可以做到!

網民立刻各抒己見,我也有自己的見解,有些人還會「猜度」狄寶倫,說他不會用某些太簡單太明顯的方法云云。

星期五晚,節目時間又到,東拉西扯了大半句鐘,狄寶倫說其實方法十分簡單,他只是找來二十四人,叫他們猜測下期彩票中獎號碼,把各人的猜測平均起來,便是他的預測;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為錢而作

噓……如果這個節目在香港播出,我真係會去消委會投訴。估六合彩號碼,但又不是為了錢,就像對曾蔭權說:「如果你要做好呢份工,你就唔可以當佢係一份工。」或者北京對香港人說:「如果你哋要普選,你哋就唔可以一人投一票。」

魔術,其實是騙局;狄寶倫卻不是一位頂級的騙子,他的騙局有人看,但沒人信,頂級騙子永遠不會讓你懷疑他在騙你。讓我教教大家怎樣做一個頂級騙子。

首先,抽獎和預測揭曉當晚,錄影廠內必須有觀眾;不是增加可信性這麼簡單,親歷其景的觀眾是較易被騙的(說得好聽一點,是較易相信)。不明白?看看以下研究結果[1]。法庭處理侵犯兒童案件時,若果面對疑犯令受害人情緒不穩,小孩是可以透過閉路電視作供的,一些較極端的情況,甚至容許以預先錄影來作供。不少研究卻發現,即使面對同一証人,陪審員(不自覺地)對親身作供者的印象最佳,認為他們較誠實、自信、聰明,供詞自然較可信;以閉路電視作供者的印象次之,以預先錄影作供者的印象最差。這些印象上的差別,全是不自覺的,與理性無關。同一人物同一事件,與我們的距離愈相近(無論是空間或時間上),我們便認為愈可信。要有「死硬派」信徒,必須作現場表演。那些保安問題,不要問我,我只是教人行騙。

入場時,狄寶倫還應該親手遞給每人一杯熱茶(或熱咖啡,或暖開水,或熱朱古力,或熱檸樂,總之不要是凍的),給觀眾一份「溫暖」的感覺。陌生人對我們不瞅不睬,我們說他「冷」漠;母親關懷備至,感覺至為溫「暖」;中文有「人情冷暖」一詞,反映我們不自覺地借溫度來形容人際關係,不是中國人獨有,全人類都一樣。關係愈疏離,感覺愈冷;關係愈親密,感覺愈暖。

但是反過來又怎樣?你給我一杯熱茶,我便覺得你親切,有冇咁神奇呀?哈,就係咁神奇,去年一篇題為「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的論文[2],說的就是這個現象,題目已經說出重點,我不多言。今年另一研究[3]也得出類似結果,拿著熱飲令人感覺較大的「親密感」(social proximity。「親切」與「親密」性質上不同,心理學家分得很清楚)。總括來說,「親疏」的抽象概念,與「冷暖」的具體感覺,有著互為影響的雙向關係。雖然「冷暖」與「信任」兩者未必有關(據我所知,暫時未有實驗証明),但是身為騙子,你應該不會介意目標對象覺得你親切(甚或親密)一點吧。給他/她一杯熱飲,何樂而不為?

最後,錄影廠要有儲物櫃,供到場觀眾存放私人物品,重點是確保他們觀賞節目之時,手中沒有任何「重」量。這是抽象與具體互動的又一例証。「重」,作為具體感覺,大家都知道;作為抽象概念,是「重要」或「嚴重」。事實上,我們不難聽到別人說某某議題很有「重量」,又或者某某明星很有「份量」;不自覺地借具體的「重量感」來形容抽象的「重要性」,這與上面提到的「人情冷暖」一脈相承。今年有一研究[4]顯示,拿著較重物件的人,對事物看得比較「重」、比較「認真」,對議題願意投入較多思考,意見也比較強烈。說得通俗一點,手拿重物的人,喜歡指手劃腳、說三道四。身為騙子,目標對象的腦活動當然愈少愈好,要令他們腦袋遲緩,先要他們兩手空空。

信報又「輕」又「薄」,對讀者的潛意識有何影響,值得細味……

(2009 年 9 月 16 日 信報副刊)

References:
[1] In-court versus out-of-court testimonies: Children's experiences and adults' assessments.
Sara Landström, Pär Anders Granha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9, DOI: 10.1002/acp.1606 [Abstract]

[2] 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
Lawrence E. Williams and John A. Bargh.
Science, 2008, DOI: 10.1126/science.1162548 [Abstract]

[3] The Thermometer of Social Relations: Mapping Social Proximity on Temperature.
Hans IJzerman and Gün R. Sem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DOI: 10.1111/j.1467-9280.2009.02434.x [Abstract]

[4] 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
Nils B. Jostmann, Daniël Lakens, and Thomas W. Schuber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DOI: 10.1111/j.1467-9280.2009.02426.x [Abstra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