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wait University, Kuwait除了最後兩間,我敢打賭多數讀者從未聽過另外三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1 年婦女科學獎剛在上星期宣佈了得獎名單,五位得獎女科學家便是來自以上五間大學。不騙大家,若非信報同事告知,我根本不知道這獎項的存在。它以五大洲劃分(非洲和阿拉伯地區、亞太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每洲一位得獎者,這樣分法的好處是避免給一些國際知名的學府獨攬獎項,讓人知道有許許多多散佈各地的學者也在默默耕耘,替科學作出貢獻,貫徹該獎項專為科學界「弱勢社群」而設的原意。
Lund University, Sweden
Mexico City University, Mexic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香港得獎者,是港大化學系教授任詠華博士,她的研究重點可以一言蔽之 -- 與「光」有關的化學;哪些物料通電後會發光呢?發哪種波長的光?怎樣改良物料使其發出更強的光?反過來,哪些物料能夠有效吸收光能呢?吸收哪種波長的光?怎樣改良使其更有效吸收光能呢?簡單來說,她的化學有助改良一切由電轉光的儀器,即電視機、電腦和手機屏幕,亦有助改良一切由光轉電的物料,即太陽能電池。見到吧,高深科學與日常生活真是息息相關的。
有些最新的顯示屏據說使用 OLED 科技,這當然屬任詠華的研究範疇。談 OLED,不能不談 LCD,兩者互相競爭,LCD 是現今主要的顯示科技,OLED 乃「後起之秀」,正在覬覦 LCD 的領導地位。
LCD 的顯示原理,運用了光的偏振特性(polarization)。由於人眼看不見偏振,我必須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偏振是什麼一回事。假設你我各執着繩子的兩端,拉緊,然後閉上雙眼,塞着耳朵,繩子是我倆唯一的溝通渠道。當我擺動繩子,你能感覺到「什麼」呢?首先,你感覺到繩子擺動的「頻率」,我擺動愈快,你感到的頻率愈高。其次,是繩子擺動的「方向」,可以上下擺動、左右擺動、上下加左右、甚至雜亂無章也可以,視乎我的心情。「頻率」與「方向」,是繩子擺動的兩項特性。
假若繩子是光波,我的手便是光源,你的手便是眼睛。能夠看見多種顏色,因為眼睛懂得分辨不同頻率的光波,然而光波擺動的「方向」,人眼是分辨不到的,這是跟比喻不同的地方。光波擺動的「方向」,就是「偏振」。平時見到的光線,其偏振(擺動方向)是雜亂無章的。
返回繩子比喻,假設你我之間放一過濾器,只容許上下的擺動通過,那無論我的擺動如何雜亂無章,你感到的只有上下擺動。現在再放另一過濾器,只容許左右的擺動通過,那你手中的繩子便會「靜如止水」,因為那僅餘的上下擺動亦過濾掉。
這便是 LCD 顯示屏的基本結構:一個背景光源,加兩塊過濾鏡。暫時不必理會背景光源怎樣發光,這不是 LCD 的重點。
LCD 的重點是兩塊過濾鏡之間的空隙。如上所述,由於兩塊過濾鏡所透的偏振相差九十度,背景光源全給遮擋掉,屏幕漆黑一片,但在過濾鏡之間放進一些液晶體(Liquid Crystal,即「LC」,最後那個「D」為「Display」),情況便不同了。液晶體能夠「扭動」光線,改變其擺動方向。想像,穿過第一塊過濾鏡的光線只有上下擺動,經過液晶體「扭轉」九十度,變成左右擺動,便能順利通過第二面過濾鏡;背景光源經液晶體「協助」,終能逃離兩塊過濾鏡,使屏幕「大放光明」。
液晶體受電流控制,可以扭轉光線九十度,亦可以不扭,屏幕上便有黑白之分(至於顏色,只需再把光線分成紅藍綠三色,其不同組合便是各種顏色,與 LCD 顯像原理無大關係,不贅)。骨子裡,LCD 是「遮」光的科技,把多餘的背景光源遮掉,顯示的圖像實是剩餘的光線。
背景光源怎樣發光呢?舊的 LCD 使用扁平的光管,最新的 LCD 使用 LED 為光源。LED 解作 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由兩層半導體物料構成,一層接往正極,另一層接往負極。通電時,正極向物料輸入正電荷,負極向物料輸入負電荷,正負電荷在兩層半導體的接口處相遇、結合、發光,就像一男一女邂逅擦出火花。說來容易,當中很多技術難題需要鑽研的,正如現實中追女仔永不如小說裡容易,何況 LED 需要控制一大群原子般細小的「癡男怨女」呢。
很多巨型屏幕都是用 LED 發光直接造像,省卻液晶體遮光間接造像的麻煩,可惜 LED 的製作工序未能適應細小尺寸和高解像度的要求,故未能進軍日用電子顯示屏的市場,只停留於提供 LCD 背景光源的角色。
傳統 LED 的不足,造就 Organic LED(OLED)「上位」的機會。LED 那兩層半導體,傳統上使用一些無機的合金,故亦可稱作 Inorganic LED(ILED)。OLED 顧名思義,用一些有機化合物取代那兩層半導體合金,發光原理一樣,只是用料不同。這用料的不同,容許製作工序的縮小,使 OLED 能夠進佔日常電子顯示屏。
什麼是有機化合物呢?簡單來說,含碳的物質就是有機化合物,最常見的塑膠便是其一。事實上,LCD 那層液晶體也是有機化合物,可是 LCD 從未試過「無機」,故亦沒有無機有機之分。
理論上,OLED 的顯像原理和結構比 LCD 簡單得多,前者直接發光造像,後者需要第三光源發光,再過濾多餘的光。這亦是我長篇大論講解 LCD 的原因,沒有 LCD 的複雜,怎顯出 OLED 的簡潔呢(至少是理論上的簡潔)?
論畫面的色彩對比,OLED 絕對比 LCD 優勝,由於 LCD 靠遮光造像,沒可能完全遮去背景光源,故其影像沒有真正的黑色,OLED 要黑色十分簡單,不發光便可以了。其他方面的比較,不在這裡說,市場上的資訊多的是。
最終哪門科技勝出,或二者並存,往往不是取決於產品質素,只取決於一個字 --「平」。電腦世界,視窗依道當道,蘋果依然小眾,便是最佳例證。無論 OLED 的市場命運如何,知道有本土學者在背後「推波助瀾」,並得國際認同,確是為本港科學界打了一支強心針。
(2010 年 11 月 17 日 信報副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