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數字上安全的核能,為什麼心理上這般可怕?

福島核洩漏如何收科,未可預料,唯一肯定的是該次事故將會成為核能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在萬民驚恐的氣氛底下,安全標準必會更加嚴格,令興建和設計反應堆來一次「大革新」也說不定(現時運作的反應堆多是二、三十年前的「貨色」)。觀乎各地政府的反應,最有趣莫過於民主國家和獨裁政體的取態迥異,前者如德國及美國不得不「體察民情」,紛紛叫停或推遲核計劃,後者如中國及俄羅斯則可「擇善固執」,堅持一切如常進行。

以每度電計,核能比煤、水力和天然氣發電來得安全(包括由採礦,興建發電設施至污染所導致的所有死亡,煤的最大殺傷力在其污染),這是國際能源機構(IEA)2002 年一份報告的結論,也是絕大部分專家所持的意見。在某些決策者和專家眼中,民眾對核能的恐懼簡直不可理喻,一位核子物理學家曾經這樣說:「公眾已被核幅射弄得瘋了。我是故意用『瘋』一字,因為『瘋』其中一個意思是與現實脫了節;公眾對核幅射的擔憂遠遠超過了幅射真正的危害。」

我有兩項反駁。首先,任何全球性統計,其資料搜集不可能巨細無遺,例如多少人死於煤礦意外?不可能走訪所有煤礦。多少人死於燒煤造成的污染?不可能走訪每間醫院。環境中污染物多的是,煤又不是唯一污染源,怎能把某人的死歸咎於煤?當中不能避免作出很多假設。無論數據如何嚴謹,推算如何精密,最終得出的任何「數字」必然基於一大堆假設;那位核子物理學家所說的「現實」,也不過是建築於假設的「現實」。這「現實」可以是公正、中立、客觀的,卻絕非「真理」。

其次,公眾可能對「數字上的現實」視若無睹,但以為真理在我便視民情如無物,這是忽略了群眾「心理上的現實」。最近探望溫哥華一位朋友,他新居面積五千尺,三層,我發覺大門多裝了一個奇異的門栓,詢問其用法,他如實道來,並說:「只是為了令老婆安心。若真的想爆竊,入屋途徑多的是,多一個門栓其實冇乜用。」我說:「令老婆安心,這就是最大的用途了。」他點頭稱是。每人心中都有一個「現實」,與外在的客觀現實未必吻合。一段關懷互諒的關係,或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不應忽視對方或人民的「心理現實」。

數字上非常安全的核能,為什麼心理上這般可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值核電興起,風險預期(risk perception)的研究應運而生,其中一個課題就是探討人們對各類風險的「感覺」及其形成的原因,我找了幾個具代表性的說法,這裡談談。

日常英語文章之中,以下哪個出現較多:「K」字頭的詞語,還是「K」為第三個字母的詞語?正確答案是後者,但很多人認為是前者,因為我們習慣以字頭認字,「K」字頭的詞語較易想起,便誤以為較為普遍。事實上,「K」為第三個字母的詞語頻率約是「K」字頭的兩倍。風險預期第一課:愈易記起,感覺愈普遍;是主觀感覺,未必符合實情。核電意外廣受報導,自然比天天發生的煤礦事故容易記得,沒人認為前者發生多於後者,但高估了前者的可能性差不多是必然的。

假設我告訴你,去年美國有五萬人死於交通意外,以此作標準,你估去年美國多少人分別被雷劈死,凍死,毒死,溺死,自殺死,中風死,心臟病死(由最罕見至最常見排列)?這是 1978 年所作的實驗,實際數字不重要,重點是我們通常高估了罕見事故的或然率,亦低估了常見事故的或然率,換句話說,你估計被雷劈死和凍死的人數多會高於事實,你估計中風死和心臟病死的人數多會低於事實。風險預期第二課:我們傾向「誇大」罕見事故的次數,這是一個難以改正的「心理謬誤」。核意外固然罕見,但感覺上總比實際上「常見」一些。

另外還有風險的性質,可從兩方面衡量:(一)風險在我控制之內嗎?(二)後果我又知道多少?舉例,駕車出外雖有交通意外的風險,但不算可怕,因為(一)我會佩帶安全帶和小心駕駛,(二)我知道偶一不慎,便可能斷手、斷肋骨、甚至死亡,不知道最終下場,但沒有醫院不懂處理的。家中用微波爐,有人害怕幅射,但總體來說沒有引起恐慌,因為(一)大不了不用微波爐,儘管(二)其後果難料(可能生癌,但生在哪裡呢?潛伏多久?要花多少醫藥費?死前要受多少痛苦?我是不是杞人憂天?)。核能之可怕,在於(一)我不知道世上四百四十多座核反應堆哪處何時會發生多嚴重的意外,萬一有意外,管理層會否隱瞞?香港會否受累?我吃的食物會否受幅射污染?當地飛來的飛機會否帶來幅射?萬一大亞灣出事,怎辦?(二)事故後幅射提升,後果難料(與微波爐同)。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 核能可怕,因為我們有怕它的「本錢」。核能生產全球 14% 的電力,不算少,但未至不可或缺,放棄了,頂多找化石燃料和再生能源替代之。假使核能提供全球八成電力,你說我們還有「怕」它的心情,還有爭論其優劣的餘地嗎?假如核能真的提供八成電力,或許我們會學習適應那高一點點的幅射,不會稍稍提升便嚇得草木皆兵。化石燃料陪伴了我們二百餘年,其「烏煙瘴氣」的害處不下於近日那零點幾毫稀的幅射,但我們從沒「怕」過化石燃料,是好是壞,早已習以為常了。核能還未溶入我們的生活,這是它的「致命傷」。

以上種種,堅信數據的專家可能嗤之以鼻,以為我在替不理性的群眾砌詞狡辯。然而,這種不理性的「避險情緒」其實有其理性的一面,請回答以下問題。殺手甲,殺人唔眨眼,每分鐘殺一人;殺手乙,每六十分鐘才開一次殺界,一殺便殺五十九人。二人行蹤飄忽,可在任何地點犯案,你也可能受害。二者擇一,你會揀誰?堅信數字的專家寧選殺手乙,因為他平均來說殺人較少。

殺手丙,每八百萬分鐘(十六年)才開一次殺界,一殺便殺七百萬人(一個香港)。甲和丙,二者擇一,你會揀誰?堅信數字的專家寧選殺手丙,因為他平均來說殺人較少。然而,數字以外,應不應該有其他考慮呢?殺手丙不動手還可,一動手便是一個香港大小的城市「夷為平地」;身為一位負責任的決策者,甲或丙不是一個容易的抉擇。

殺手丁,每八十億分鐘(15,221 年)才開一次殺界,一殺便殺七十億人(一個地球)。換個說法,未來一百五十年,殺手丁有 1% 機會滅絕人類。甲和丁,二者擇一,你會揀誰?堅信數字的專家堅持殺手丁殺傷力較細。你,敢賭嗎?人類,願不願意冒「滅門」之險?即使這代人願意,下一代、再下一代又願不願意?

在甲、丙、丁之間,你會明白「寧願溫水煮蛙,不願一鋪清袋」的道理。核能未至於殺手丙和丁般危險,但核能的可怕正如殺手丙和丁的可怕,一種數字無法涵蓋的可怕。

說到底,數字只是現實的一部分,不是現實的全部。

(2011 年 4 月 6 日 信報副刊)

學術參考:
P. Slovic (1987), “Perception of Risk,” Science 236, 280-285.

C. Starr, C. Whipple (1980), “Risks of Risk Decisions,” Science 208, 1114-1119.

S. Lichtenstein, P. Slovic, B. Fischhoff, M. Layman, B. Combs (1978), “Judged Frequency of Lethal Ev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4, 551-578.

A. Tversky, D. Kahneman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 207-232.

11 則留言:

  1. I like using the "killers" as the damage of the radiation!!

    回覆刪除
  2. 不太同意。

    1. 對於煤所做成的死亡,固然有估計成分,但估計本身並非不合理,流行病學界都是這樣做。否則我們不用講「吸煙危害健康」,你怎證明那人的病一定是吸煙導致﹖

    如果說煤殺人多並非「真理」,那麼聲稱核能殺人「一鋪清袋」更非真理。(根本是假話,不要說最嚴重的核電廠意外死者不超過一百,就算是廣島長崎吃了原子彈,也不是全市的人都死光。當然輻射後遺症也是問題,但煤同樣會帶來慢性病。)

    那麼拿這個來作比喻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如果要勉強比喻,煤和核能的分別,充其量只是甲和乙之比而已。(而且核能殺的人可能還比乙少一點)

    2. 「你會明白「寧願溫水煮蛙,不願一鋪清袋」的道理」
    這是一般人恐懼的原因,但那不代表合理。(當然也不代表專家應該忽視)

    如果你是政府首腦或專家,你是應該去理解這種恐懼、提供更多資料讓民眾了解實情,還是附和他們的恐懼﹖

    回覆刪除
  3. 「一鋪清袋」的恐懼「合理」嗎?

    這正是問題所在。有人拿出一堆數字「證明」恐懼「不合理」,恐懼的人卻認為數字根本「證明」不了什麼(未發生等於不會發生麼?)。

    各執一詞,這就是問題所在。正如有神論者不斷企圖「證明」神的存在,無神論者企圖「證明」神不存在,在對方眼中誰也「證明」不了什麼。個人來說,我不站在任何一方;文中「附和恐懼」(用方潤的說法),旨在突顯民眾的心態。

    誰又能說「一鋪清袋」的恐懼「不合理」呢?相比化石燃料,核能引致災難的機會的確較高啊。例如你放一枚炮仗在我門前,我不太擔憂;你放一顆炸彈在我門前,不斷跟我說:「根據往績,這顆炸彈不用怕,頂多炸爛這道門,不會傷及無辜」,我便會放心嗎?

    見到支持核能的人,可以問一問:「你願意住在核電站旁邊嗎?」

    另外,煤殺人多是否「真理」?我意思是,不應覺得自己的看法是「真理」,尤其「真理」建築在無數假設之上。(我也沒說「一鋪清袋」是真理。)

    世上已有太多的「真理」和太多的「合理」,其餘「非真理」和「不合理」便嗤之以鼻。文章嘗試把「不理性」的恐懼「理性化」,讓自覺「理性」的人感受一下對方的觀點。從方潤的留言看,這次嘗試不太成功吧。 =)

    回覆刪除
  4. 不,我反而覺得你的說法很成功,專家也許仍然會堅持殺手丁不壞,數字上統計確然如此,為此恐慌的都是愚民賤類,不足掛齒,這樣的專家現實也是有很多的。

    你的文章指出的,是煤殺人多,或「甚麼甚麼」殺人多,都必須建築在無數假設上,如果說人們恐懼核能是愚昧的悲觀,那麼同樣地,指煤能萬惡核能萬歲的也是同樣愚昧地樂觀。

    至於最嚴重的核廠事故死亡者不過百,與所謂「燃煤萬惡歷史中死於煤者多少多少」一樣,建基在無數假設之上而已。互推數據,也有不少人指核廠事故令多少多少萬萬人受災吧!

    回覆刪除
  5. 網主﹕
    > 相比化石燃料,核能引致災難的機會的確較高啊

    單是這一句已經不正確了吧﹖你從哪裡看出核能出災難的「機會」比較高﹖
    還是你認為化石燃料引發災難的「機會」不高,因為氣候變化和煤灰致癌之類都已經不是「機會」的問題了﹖

    > 「你願意住在核電站旁邊嗎?」

    如果香港的退路不是剛好被核電廠堵住的話,我可以接受大亞灣的。
    可以告訴你,有一段時期,我是住在一堆油庫上面。發生意外的機會恐怕還大過核電廠爆炸。

    鄧景﹕
    假設和恐懼,兩者都沒所謂對與不對,問題是基礎是否合理。

    > 也有不少人指核廠事故令多少多少萬萬人受災吧!

    「受災」和「死亡」已是兩個數字。學界亦不見得是偏頗,因為對切爾諾貝爾事故導致的死亡數字,他們原來也估得很高。是後來才一直對比現實案例報告下來。

    「建基在無數假設之上」是事實,但這些假設不是沒根據的(再差也比那些坊間的恐懼更有根據),而且流行病學就是這樣運作。如果說不接納這樣的結論,你和網主等於否定了整個流行病學。

    我們還宣傳甚麼「吸煙危害健康」﹖煙草商也可以說「所謂吸煙危害健康,只是建基於無數假設之上而已」﹗
    你們自己想想是否要這樣的結果再說。

    回覆刪除
  6. 所有的科技都有風險,問題是風險和利益的平衡。

    我固然不敢捧核電,但對於反核的人,我總是想問﹕沒了核電你靠什麼﹖
    如果講再生能源,額度還未夠(我沒反對立即開始搞)。如果講燒煤,死的人不見得少,只是每天死一點人我們就沒所謂了嗎﹖

    等於我家附近那個油庫,其實油庫一定要有,那麼個個都不要,放在哪﹖

    回覆刪除
  7. 網主﹕
    > 相比化石燃料,核能引致災難的機會的確較高啊

    單是這一句已經不正確了吧﹖你從哪裡看出核能出災難的「機會」比較高﹖
    還是你認為化石燃料引發災難的「機會」不高,因為氣候變化和煤灰致癌之類都已經不是「機會」的問題了﹖
    ...
    > 「你願意住在核電站旁邊嗎?」

    如果香港的退路不是剛好被核電廠堵住的話,我可以接受大亞灣的。
    可以告訴你,有一段時期,我是住在一堆油庫上面。發生意外的機會恐怕還大過核電廠爆炸。

    鄧景﹕
    假設和恐懼,兩者都沒所謂對與不對,問題是基礎是否合理。

    > 也有不少人指核廠事故令多少多少萬萬人受災吧!

    「受災」和「死亡」已是兩個數字。學界亦不見得是偏頗,因為對切爾諾貝爾事故導致的死亡數字,他們原來也估得很高。是後來才一直對比現實案例報告下來。

    「建基在無數假設之上」是事實,但這些假設不是沒根據的(再差也比那些坊間的恐懼更有根據),而且流行病學就是這樣運作。如果說不接納這樣的結論,你和網主等於否定了整個流行病學。

    我們還宣傳甚麼「吸煙危害健康」﹖煙草商也可以說「所謂吸煙危害健康,只是建基於無數假設之上而已」﹗
    你們自己想想是否要這樣的結果再說。

    回覆刪除
  8. > 相比化石燃料,核能引致災難的機會的確較高啊
    > 單是這一句已經不正確了吧﹖你從哪裡看出核能出災難的「機會」比較高﹖

    我所指的是「大大大災難」,一些死幾千人、要數十年清理的災難。沒有數據證明核能引致大大大災難的機會較高,但這確是民眾的「共識」啊,一個專家未能有效釋除的「共識」。還未計我們對幅射的長遠害處還不清楚,uncertainty adds to fear。

    > 煙草商也可以說「所謂吸煙危害健康,只是建基於無數假設之上而已」﹗

    哈哈,我肯定有煙草商這樣說。

    正好帶出下一點……

    > 我總是想問﹕沒了核電你靠什麼﹖

    以上討論已經說明,爭論安全性說服不了任何人,畢竟「安全」和「安心」是兩回事。一方不斷說核能「安全」,一方卻總不「安心」,大家其實在說不同的語言。

    我可以望着數據,半信半疑地說:「真的好像很安全,但我仍然擔心啊……」誰能說服我?

    拋開安全性的辯論,把焦點轉移至核能的好處,可能是出路之一。不是減少碳排放之類的廢話,氣候暖化的後果太遙遠了,根本提不起民眾的動機。還有什麼好處可以說,留給推廣核能的人吧。

    回覆刪除
  9. > 爭論安全性說服不了任何人,畢竟「安全」和「安心」是兩回事
    > 氣候暖化的後果太遙遠了,根本提不起民眾的動機。

    同意。(雖然不見得是「任何人」,至少我接受到)

    > 我肯定有煙草商這樣說

    當然肯定,因為這是歷史。問題只是我們是否要認同這樣的說法。

    > 沒有數據證明核能引致大大大災難的機會較高,但這確是民眾的「共識」啊
    > 還未計我們對幅射的長遠害處還不清楚,uncertainty adds to fear。

    切爾諾貝爾和原爆倖存者的跟進,前者近廿年,後者幾十年了,還不夠嗎﹖
    原本學界以為切爾諾貝爾會死幾萬人,後來才逐漸修訂下來。現在認為只有幾十人死於輻射,另加六千宗甲狀腺癌,這些都是對輻射衛生認識的增進呀。當然我同意科學界/醫學界似乎未把這些資料有效地傳播給民眾。大家仍是抱著「核電廠=核彈」式的恐懼。

    我擔心的是,正如很多人怕空難改為開長途車,反而增加了公路車禍的死傷人數(這些人坐飛機的話傷亡機會很少)。只會對核能的恐懼,而忘記了燃煤的問題(不講那些有推估成份的空氣污染致死率,單是礦難一年死的人也多過切爾諾貝爾吧﹖)。

    如果科普作者在這方面,不是向民眾傳達學界的成果,反而去附和他們的恐懼,讓他們以為自己恐慌有理,那麼豈不是更壞事﹖

    (當然,或許這篇文針對那些核能說客或官方人士來寫的。但你看在下的反應也知道,他們更不可能被說服。也許一開始就把「安全不等於安心」開宗明義說出來更好。)

    回覆刪除
  10. I would like to share Prof. Way KUO seminar at http://qualityalchemist.blogspot.com/2011/04/seminar-on-reliability-of-nuclear-power.html

    Quality Alchemist

    回覆刪除
  11. @QA,謝謝連結。

    @方潤,哈哈,我從不以「科普」自居,只是別人這樣稱呼罷了。我也不認為我有「責任」去宣揚什麼科學或理性的想法,每篇文章只是好奇心的成果,就是這樣。

    由於人人都當我是科普作者,在這裡再解釋核能的安全,太 predictable 了,我愛做些 unpredictable 的事。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