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所有食物都是毒物(即使沒有塑化劑)

本文可能是我寫作生涯以來最具影響力之作,小則徹底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大則徹底改變社會生態和摧毀幾個行業。不信?請先看看阿華的故事。

§

阿華是高級公務員,高薪厚職。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他駕車上班,泊車後,往麥當奴買早餐。「先生早晨,請問要啲咩呀?」他看看餐牌,望着錢包……「先生?」「噢,sorry,唔該麥芝蛋餐,飲咖啡,拎走。」「多謝 12 蚊吖。」他掏出兩個五元及一個二元硬幣,付錢,匆匆趕回辦公室埋首工作。

不知過了多久,傳來幾下敲門聲,阿華抬頭:「Come in!」「喂喂,阿邊個韓國旅行,帶咗啲薯片返嚟,出嚟食啦。」看鐘,快到正午,是時候小休一下,阿華走進茶水間,看見同事圍着幾包零食,好不熱鬧。他隨手拿起一塊薯片放進口中,吃着,不知何時吃過這樣的味道……「華,不如一齊食飯吖?」「Sorry,我今日約咗人喎,明天好嗎?」「好呀。」

未幾,午飯時間,街上行人如鯽,阿華站在路旁等過馬路,一輛貨車駛過,廢氣撲面,他掩着口鼻,跑向對面茶餐廳。茶餐廳座無虛席,阿華好不容易才擠進一個單人座位,舉目四顧,不見同事方才舒一口氣。看餐牌,望望錢包,想點粟米石班飯,但價格給塗污了,又不好意思問,最終點了 38 元的鹹魚雞粒炒飯。

飯後返回辦公室,過了一個無驚無險的下午,下班。私家車油缸將盡,阿華駛進油站,打開錢包……「先生?」阿華抬頭,原來油站伙記等待他的指示。「唔該入滿。」且遞上信用卡。他開始盤算今晚的行程,先要取回乾洗衣物,跟着約了髮型師,然後去哪裡吃飯呢……想着想着,一陣汽油味飄過,打斷了他的思路。

兩小時後,頭髮披上薄薄 highlight 的阿華(對他來說是新嘗試),走進一所韓國燒烤。「歡迎光臨,先生幾多位?」「一位。」坐下,阿華點了二人餐,侍應送上泡菜和燒烤的食材,阿華飽餐一頓後:「唔該埋單。」儘管吃剩一半的食物。「多謝 500 蚊,先生。」阿華打開錢包……「先生?」「噢,sorry。」遞上信用卡。

回到家中,客廳還充斥着一陣微微的油漆氣味。阿華洗過澡,吃過蘋果,倒了一杯紅酒,躺在沙發上凝望着璀璨的維港夜色。去月今晚,阿華患癌的妻子就在這張沙發上安祥去世。那晚,這裡剛好完成裝修,他倆總算趕得及搬進新居。呀!記起了,今早的薯片就是跟她韓國旅行時嘗過的。

阿華打開錢包,情深款款地望着妻子的遺照。他討厭打開錢包,因為每次關起便是一次別離。酒氣攻心,他在沙發上迷迷糊糊的入睡,半開的錢包就是他每晚的伴侶。

§

除了「鐵飯碗」及亡妻之外,這段故事反映了香港典型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我將要告訴大家一個可怕的事實,敘述裡,阿華至少吃/喝/吸/接觸了 16 種世界衛生組織斷定為可能致癌的物質:陽光、咖啡、防腐劑(麥當奴食物肯定有)、與膠有接觸的飲料(麥當奴飲品一定有)、鎳合金(香港硬幣多數有)、薯片、汽車廢氣、鹹魚、汽油、乾洗的化學物、染髮的化學物、泡菜、燒烤、油漆、蘋果、酒。(我還可以多加幾種,但他一天吃不了那麼多。)

你一定覺得危言聳聽,反駁說:「係人都知紫外線同鹹魚會致癌啦,唔過量咪得囉!」哈,這就是我想帶出的訊息,英文有句話:「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only the dose permits something not to be poisonous.」,簡單點說,「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毒藥吃得夠少,不會有毒;任何東西吃得夠多,都會有毒。飲水太多會有中「水毒」(water intoxication),一次過飲六七十杯咖啡會中咖啡因毒。有毒、無毒不是絕對的,中藥有「以毒攻毒」的說法,很多治療癌症的化療藥物本身都是致癌物。

近日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有從台灣蔓延至中港兩地之勢,政府和市民已如驚弓之鳥,任何食品發現塑化劑,不問因由,一律下架。其實,塑化劑一向用於塑膠製品,或多或少滲進食物和飲品之中,今次奸商直接加進食材,才引起軒然大波。傳媒經常報導某某產品「驗出塑化劑」,其實非常誤導及不負責任,應說「驗出塑化劑超標」才對,問題不是含有塑化劑,問題是含有超過法定標準的塑化劑。

以傳媒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為什麼不大肆報導「食麥當奴會致癌」,「食薯片會致癌」,甚至「出街會致癌」?作為高質素的市民,我們應該獨立思考,不被傳媒和「抽水」的政客「玩弄」。試想,如果大家不加思索便對阿華接觸了 16 種致癌物「照單全收」,麥當奴以至所有快餐店必會全部關門,星巴克等咖啡店亦會消失,再沒有塑膠器皿,香港硬幣需要重新鑄造,超級市場沒有薯片,茶餐廳沒有鹹魚雞粒炒飯,陸上交通癱瘓,無人乾洗,無人染髮,家中牆壁滴「油」不沾,千篇一律,全部蘋果銷毀,我們再也不能享受泡菜、燒烤、紅酒的樂趣。你看,製造恐慌是多麼的容易。對傳媒、政客和沽名釣譽的我來說,愚蠢的群眾是多麼的可愛。

不幸地,信報讀者都是飽學之士,我這篇「最具影響力之作」,相信好夢難圓。

§

阿華的致癌物當中,幾種比較令人意外,讓我解釋一下。

咖啡可能增加膀胱癌風險,只此而已。節錄世界衛生組織屬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報告:
  • 有限證據(limited evidence)顯示,喝咖啡導致膀胱癌。

「有限證據」是報告的術語,意指比「充分證據」(sufficient evidence)低一級,比「證據不足」(inadequate evidence)高一級,報告以此斷定喝咖啡「可能導致膀胱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the human urinary bladder)。只是「可能」,未必一定,喝多少才「可能」有風險,也不清楚。致癌風險不能直接在人體做實驗,多數致癌性研究都是用老鼠,老鼠實驗的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專家假設適用,實際上是與否,誰也不肯定。另外一種判斷致癌性的方法是找一群有共同特徵的人(如某職業或有某種習慣),看看他們可有較多患癌,即使有,這也只能顯示統計相關性(correlation),並非因果(causation)。很多「可能」致癌物的不確定性,就是源於動物實驗和統計研究的技術性缺憾。

泡菜及各種「以亞洲方式醃製的蔬果」,由於醃製過程產生的化合物,IARC 報告這樣說:
  • 有限證據顯示,以亞洲方式醃製的蔬果會致癌。

由於「證據有限」,報告決定泡菜與咖啡同級,即「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至於蘋果,天然含一種 catechol 化合物(洋蔥、松樹、橡樹也有),catechol 也是「可能致癌」級別。

任何酒類,IARC 報告認為有「充分證據」顯示致癌,故酒的級別再沒「可能」一字,屬於「會致癌」級(carcinogenic to humans)。

飲過酒的人不必驚慌,緊記「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酒致癌不致癌其實一點不重要,問題是你喝的份量。什麼份量才會致癌?報告沒有說。如現實世界很多「報告」一樣(如機管局對第三跑道的報告、西九文化區的顧問報告等),最重要的重點通常沒有提及。

(2011 年 6 月 15 日 信報副刊)

IARC 的致癌性分類有三:
  • Carcinogenic to humans
  • 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中文應該怎譯?
  • Carcinogenic to humans (會致癌)
  • 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可致癌)
  •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可能致癌) ???

讀者有更好提議嗎?

3 則留言:

  1. 我公公有句經典名言:食白飯都會死 - 系人都會死,甘系米乜都唔食丫?
    當然有選擇就選擇(仲要識得選擇同知道份量)。
    不過阿公年代無甘多化學物品,添加劑,殺蟲劑,甚至荷爾蒙(肉類,水果,蔬菜)
    有趣 to humans 當然好多動物唔會飲酒,但好多動物都食水果(狗糧,鳥類,豬牛羊飼料)甘呢D “致癌”物質留系動物(如可食用動物)等於間接人都食埋?

    回覆刪除
  2. 「可致癌」在中文理解跟「會致癌」其實是一樣的
    「有可能致癌」、「很有可能致癌」、「會致癌」就可以了

    不避口語的話也可以說成「或者會致癌」、「可能會致癌」、「肯定會致癌」

    回覆刪除
  3. 能否將致癌改成增加患癌風險?
    致癌給人導致癌症的想法
    但吃了不一定患癌,只是增加風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