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亞運獎牌你分到幾多塊?

剛完結的亞運,中國是獎牌大贏家,這不出奇,因為中國人夠多。

看一國貧富不是看 GDP,而是看人均 GDP;同理,一國運動水平,不是看獎牌總數,應該看人均獎牌。我在官方網頁找來獎牌總數,再從世界銀行找來 2009 年各國人口,看看人均獎牌哪國最勁……

香港不差,但(竟然)不及澳門。巴林第一,卡塔爾第二,澳門第三。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迷宮門栓

開門先要解迷宮,防止胡亂開門給陌生人的好方法……


Source: DigsDigs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最真實的假圖像

根據作者 Alex Roman,這個廚房廣告全是電腦合成的畫像。Wow …… 難以置信。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預見未來,可能嗎?

《愛麗絲夢遊仙境》大家耳熟能詳,其續集《愛麗絲鏡中奇遇》大家未必聽過。《鏡中奇遇》故事裡,愛麗絲遇到白色皇后,她是國際象棋棋盤上的一隻棋子。

「在我的國度裡,記憶可以兩邊走,記得過去,亦記得未來。我最記得兩星期後的事。」白色皇后解釋道。

「我只記得兩星期前的事。」愛麗絲說。

皇后聽了,輕蔑地說:「只有過去的記憶,太不濟了。」

真的嗎?我們對未來的「記憶」也許不及白色皇后,但連一丁點預感也沒有嗎?

相信預感大有人在,否則占卜師和算命佬便沒有市場,外國一些超自然心理學家(parapsychologist)亦早已做過一些實驗,聲稱證明預感的存在,然而那些研究多被視為「偏門」,不為主流心理學界接受。

這情形將會改變。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 Daryl Bem 的一系列預感實驗,年底前將會在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發表,這是一份權威的心理學期刊,所載論文皆經過同行審閱,實驗過程和數據分析均被仔細審查,研究質素得以保證。此外,Bem 也不是無名小卒,六十年代發表的自我認知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是他的代表作,這理論指出人是透過其外在行為得知內在心態,換句話說,是行為影響心態,與心態決定行為的傳統思維相背。

將會發表的一系列實驗,不僅其結果具革命性,其方法更是神來之筆。Bem 把一些常見的心理實驗倒轉來做,讓我舉兩個例子。

假設我先給你看一大堆詞語,再隨機抽出一些給你打字,然後叫你盡量憶起剛才見過的所有詞語。毫無疑問,你多會記起那些曾經練習過的。Bem 把實驗倒轉來做,先給你看一大堆詞語,問你記得什麼,最後才隨機抽樣給你打字。邪門得很,你傾向記得那些將要打的字!

另一個實驗,我先給你看一個字(例如「美」或「醜」),再給你看一張照片,你要盡快說出照片是「美麗」還是「醜陋」。舉例,先看「美」字再看美女,必能很快認定照片是「美麗」的;相反,先看「醜」字再看美女,由於字與圖不配,認定照片「美麗」需時較長。兩者吻合時反應快,不吻合時反應慢,這是廣為人知的所謂「priming effect」。Bem 再次把實驗倒轉來做,先給你看圖,再給你看字;這樣判斷圖片美醜,應該不受字的影響吧。邪門得很,priming effect 依然存在,是倒轉的存在!

匪夷所思?我同意。還有一件事要說清楚,這系列實驗顯示,人的預知能力「不強,但統計上十分顯著」(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什麼意思?有必要解釋清楚。

假設擲毫 100 次,「公」53 次,這塊硬幣是否公平?很難說,53 次可能純粹「腐碌」,未必是硬幣的問題。

擲 1000 次,「公」530 次?……也可能是「腐碌」,但「腐碌」的機會下降了,硬幣有問題的機會上升了。

擲 10000 次,「公」5300 次?……硬幣可能真的有問題。

擲 100000 次,「公」53000 次呢?這塊硬幣擲「公」的傾向「不強,但統計上十分顯著」。

倘若朋友提議擲這塊硬幣來決定誰請食飯,我會婉轉地實話實說:「這塊硬幣問題不大,但肯定有問題。」

鍾庭耀也可以這樣告訴特首:「你的問題不大,得分差點合格,但肯定唔合格。」

如果愛麗絲知道 Bem 的實驗結果,她亦可以這樣告訴白色皇后:「我對未來的記憶不強,但我肯定我有。」

微弱的效應,需要夠大的樣本才能確認。Bem 的一系列實驗用了超過一千名受試者,每名受試者每次測試作出不下數十次回應,預感雖然微弱,但「腐碌」出現的可能性非常低(即是真有其事的可能性非常高)。統計學有些標準方法計算數據的「腐碌」可能性,心理學實驗的界線為 5%,即是假如某堆數據的「腐碌」可能性小於 5%,其結果便被認可。Bem 共進行了九個實驗,只有一個的「腐碌」可能性不及格(高於 5%),其中四個更是等於或低於 1%。

Bem 的實驗本身無懈可擊,接下來的問題是實驗結果能否在其他心理學家手下重複,據我所知,不少跟進研究已在進行。科學研究就是這樣,實驗不是一人做過便算,尤其一些突破性發現,別人一定自行複製,任何取巧舞弊最終無所遁形。

Bem 深明具爭議性的超自然感官若要打入主流,必須一些(對主流心理學來說)步驟易明、分析易懂的實驗,今次他借用(反轉?)經典心理現象,並以心理學常用的統計手法作分析,可說達到目的。設計實驗時,他亦刻意減少研究員與受試者的交流,把實驗盡量電腦化,一來減少研究員對受試者的影響,二來使實驗程序更為統一,增加成功複製的機會。

最後想強調一點,Bem 的實驗說明了預感(precognition)的存在,這只是超自然感官的一種,其他包括心靈感應(telepathy)、透視力(clairvoyance,透過普通感官以外的途徑收集訊息)和念力(psychokinesis,用意識直接控制事物)。電視或表演節目經常把它們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是不同、亦未必相關的現象。背後原理當然未知,否則也不會稱為「超自然」,但我不妨在這裡思考一下。心靈感應、透視力和念力都不難想出一些解釋,如腦電波或人體磁場等,總之訊息通過某些不知名的渠道傳送;預感才最令人費解,訊息怎樣由未來傳至現在呢?用《鏡中奇遇》的說法,我們怎會「記得」明天?預感其實是一種「反向因果」(retrocausation),未來事物改變現在的一些狀態,完全違背邏輯。

預感可能存在,我亦希望它存在,但要怎樣解釋,我真的茫無頭緒。

(2010 年 11 月 24 日 信報副刊)

學術參考:
Daryl J. Bem (2010), “Feeling the Futur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nomalous Retroactive Influences on Cognition and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press (pdf).

其他報導:New Scientist, BPS Research Digest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鋪磚機和沙漏交通燈

看看這架鋪磚機,工人不用蹲在地上鋪磚頭了。



另外,看看這個沙漏交通燈,蠻有心思呢。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This is what remarkable feels like

標題是抄襲的,因為我想不到更佳……



愛他的創意和膽色,亦愛攝影和配樂。正!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顯示屏大決戰的幕後英雌

這五間大學有何共通點?
Kuwait University, Kuwait
Lund University, Sweden
Mexico City University, Mexic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除了最後兩間,我敢打賭多數讀者從未聽過另外三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1 年婦女科學獎剛在上星期宣佈了得獎名單,五位得獎女科學家便是來自以上五間大學。不騙大家,若非信報同事告知,我根本不知道這獎項的存在。它以五大洲劃分(非洲和阿拉伯地區、亞太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每洲一位得獎者,這樣分法的好處是避免給一些國際知名的學府獨攬獎項,讓人知道有許許多多散佈各地的學者也在默默耕耘,替科學作出貢獻,貫徹該獎項專為科學界「弱勢社群」而設的原意。

香港得獎者,是港大化學系教授任詠華博士,她的研究重點可以一言蔽之 -- 與「光」有關的化學;哪些物料通電後會發光呢?發哪種波長的光?怎樣改良物料使其發出更強的光?反過來,哪些物料能夠有效吸收光能呢?吸收哪種波長的光?怎樣改良使其更有效吸收光能呢?簡單來說,她的化學有助改良一切由電轉光的儀器,即電視機、電腦和手機屏幕,亦有助改良一切由光轉電的物料,即太陽能電池。見到吧,高深科學與日常生活真是息息相關的。

有些最新的顯示屏據說使用 OLED 科技,這當然屬任詠華的研究範疇。談 OLED,不能不談 LCD,兩者互相競爭,LCD 是現今主要的顯示科技,OLED 乃「後起之秀」,正在覬覦 LCD 的領導地位。

LCD 的顯示原理,運用了光的偏振特性(polarization)。由於人眼看不見偏振,我必須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偏振是什麼一回事。假設你我各執着繩子的兩端,拉緊,然後閉上雙眼,塞着耳朵,繩子是我倆唯一的溝通渠道。當我擺動繩子,你能感覺到「什麼」呢?首先,你感覺到繩子擺動的「頻率」,我擺動愈快,你感到的頻率愈高。其次,是繩子擺動的「方向」,可以上下擺動、左右擺動、上下加左右、甚至雜亂無章也可以,視乎我的心情。「頻率」與「方向」,是繩子擺動的兩項特性。

假若繩子是光波,我的手便是光源,你的手便是眼睛。能夠看見多種顏色,因為眼睛懂得分辨不同頻率的光波,然而光波擺動的「方向」,人眼是分辨不到的,這是跟比喻不同的地方。光波擺動的「方向」,就是「偏振」。平時見到的光線,其偏振(擺動方向)是雜亂無章的。

返回繩子比喻,假設你我之間放一過濾器,只容許上下的擺動通過,那無論我的擺動如何雜亂無章,你感到的只有上下擺動。現在再放另一過濾器,只容許左右的擺動通過,那你手中的繩子便會「靜如止水」,因為那僅餘的上下擺動亦過濾掉。

這便是 LCD 顯示屏的基本結構:一個背景光源,加兩塊過濾鏡。暫時不必理會背景光源怎樣發光,這不是 LCD 的重點。

LCD 的重點是兩塊過濾鏡之間的空隙。如上所述,由於兩塊過濾鏡所透的偏振相差九十度,背景光源全給遮擋掉,屏幕漆黑一片,但在過濾鏡之間放進一些液晶體(Liquid Crystal,即「LC」,最後那個「D」為「Display」),情況便不同了。液晶體能夠「扭動」光線,改變其擺動方向。想像,穿過第一塊過濾鏡的光線只有上下擺動,經過液晶體「扭轉」九十度,變成左右擺動,便能順利通過第二面過濾鏡;背景光源經液晶體「協助」,終能逃離兩塊過濾鏡,使屏幕「大放光明」。

液晶體受電流控制,可以扭轉光線九十度,亦可以不扭,屏幕上便有黑白之分(至於顏色,只需再把光線分成紅藍綠三色,其不同組合便是各種顏色,與 LCD 顯像原理無大關係,不贅)。骨子裡,LCD 是「遮」光的科技,把多餘的背景光源遮掉,顯示的圖像實是剩餘的光線。

背景光源怎樣發光呢?舊的 LCD 使用扁平的光管,最新的 LCD 使用 LED 為光源。LED 解作 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由兩層半導體物料構成,一層接往正極,另一層接往負極。通電時,正極向物料輸入正電荷,負極向物料輸入負電荷,正負電荷在兩層半導體的接口處相遇、結合、發光,就像一男一女邂逅擦出火花。說來容易,當中很多技術難題需要鑽研的,正如現實中追女仔永不如小說裡容易,何況 LED 需要控制一大群原子般細小的「癡男怨女」呢。

很多巨型屏幕都是用 LED 發光直接造像,省卻液晶體遮光間接造像的麻煩,可惜 LED 的製作工序未能適應細小尺寸和高解像度的要求,故未能進軍日用電子顯示屏的市場,只停留於提供 LCD 背景光源的角色。

傳統 LED 的不足,造就 Organic LED(OLED)「上位」的機會。LED 那兩層半導體,傳統上使用一些無機的合金,故亦可稱作 Inorganic LED(ILED)。OLED 顧名思義,用一些有機化合物取代那兩層半導體合金,發光原理一樣,只是用料不同。這用料的不同,容許製作工序的縮小,使 OLED 能夠進佔日常電子顯示屏。

什麼是有機化合物呢?簡單來說,含碳的物質就是有機化合物,最常見的塑膠便是其一。事實上,LCD 那層液晶體也是有機化合物,可是 LCD 從未試過「無機」,故亦沒有無機有機之分。

理論上,OLED 的顯像原理和結構比 LCD 簡單得多,前者直接發光造像,後者需要第三光源發光,再過濾多餘的光。這亦是我長篇大論講解 LCD 的原因,沒有 LCD 的複雜,怎顯出 OLED 的簡潔呢(至少是理論上的簡潔)?

論畫面的色彩對比,OLED 絕對比 LCD 優勝,由於 LCD 靠遮光造像,沒可能完全遮去背景光源,故其影像沒有真正的黑色,OLED 要黑色十分簡單,不發光便可以了。其他方面的比較,不在這裡說,市場上的資訊多的是

最終哪門科技勝出,或二者並存,往往不是取決於產品質素,只取決於一個字 --「平」。電腦世界,視窗依道當道,蘋果依然小眾,便是最佳例證。無論 OLED 的市場命運如何,知道有本土學者在背後「推波助瀾」,並得國際認同,確是為本港科學界打了一支強心針。

(2010 年 11 月 17 日 信報副刊)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貓伸直舌頭飲水

信報改版,文章星期三才登,今日說說貓怎樣飲水。

原來貓飲水是不用捲舌頭的,只是垂直的舐,把水「拉」上,閉嘴時恰好「捉」住那條水柱,該研究剛在 Science 發表。這發現有點意外,從前認為貓像狗一樣,用舌頭把水「捲」進口中,這次有人用高速攝錄機拍下,才知道貓別有一套飲水的方法。


Source: Science News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哪裡來的飛彈?

美國加州時間星期一下午五時,一間電視台的新聞直昇機影到一支不明來歷的飛彈,無人知道是什麼一回事……



有人說可能只是普通噴射機,的確有些噴射機軌跡看上去很似飛彈的,想像它從水平線向你直飛過來,與垂直發射的飛彈也許非常相像。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被時差和哮喘煎熬的我……

剛從加拿大探親回來,仍受時差困擾,面對近日一面倒的瘋狂升市,真有點教人吃不消。金升,債升,股升,樓升,薪酬升,唯美元獨跌;我開始明白何謂「槓桿」,一沉百起,全球金融市場就是靠這支槓桿撐起。我擔心,一旦這支槓桿折斷,後果不敢想像(卻不難想像)。

那什麼 QE2,我不大明白是什麼,只知無論升市跌市,它都是元兇。我的投資策略十分簡單,就是「人棄我取,逆市而行」,近日股市狂升,我偏去拋空,與群眾對着幹。有人說:「你連 QE2 為何物也不懂,不做功課卻去做拋空這種高風險投機,豈非自取滅亡?」我心想,做足功課又怎樣,金融市場複雜異常,什麼才叫做「足」功課?真的做足功課,恐怕一命嗚呼那天還未落場。

話說回頭,拋空的心理壓力不足為外人道。今日,我照常坐在股票機前,市場升勢害得我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忽然胸口一束,哮喘發作,急忙拿出呼吸器,吸一口……沒反應……吸兩口……仍不濟事……吸三口……氣管依然緊閉……為免尷尬,我閉氣跑出街外,正要窒息之際,猛吸第四口亦可能是生命中最後一口氣……神奇地,呼吸頓時舒暢起來,我暗謝神恩。

不知從哪裡飄來一陣廿四味的苦味,原來證劵行隔鄰開了一間涼茶鋪,看來我真的離開此地太久了。

哮喘這個不能根治的病,從小困擾着我,醫生對其成因「支吾其詞」,籠統歸咎於空氣污染、生活壓力、休息不足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病因,今天股市給我的壓力,加上還未適應的生理時差,哮喘發作並不出奇。也要多謝現代醫學,未明哮喘成因仍有治標之法;如果醫者參照「做足功課才投資」的忠告,待疾病來龍去脈瞭如指掌才治病,那末根本不用治病,我可能早已一命嗚呼。人體和金融市場一樣,鮮有透徹明瞭這回事,只有跌跌撞撞摸着石頭過河。

半個地球以外,美國巴爾的摩一組研究員,最近有一意外發現,能更有效舒緩哮喘。

舌頭的味蕾,是味覺源頭,由一團感應味道的接受體(receptor)組成,每個接受體只能感應甜、酸、苦、鹹其中一味。味覺接受體應該只在舌頭出現,對嗎?以上所說的意外發現,就是一些氣管肌肉竟然擁有苦味接受體!原來「吃苦」不是舌頭的專利,氣管也可以,但氣管為什麼要「吃苦」呢?科學界一般認為,我們進化出苦的味覺是為了防止進食有毒化學物,事實上,很多毒素亦是帶苦的(這與中國傳統說法「苦口良藥」背道而馳,可見西方科學與中華醫學未必吻合的一面,本文以西方角度為主)。因此研究人員起初認為,氣管有苦味接受體,可能也是為了防止吸入毒素,當苦味接受體受到刺激,氣管肌肉理應收緊;順藤摸瓜,哮喘的其中一個成因,可能就是苦味接受體受到某些污染物的刺激。

然而,當研究人員把氣管肌肉浸在已知帶苦的化學物,肌肉竟然放鬆,完全違背當初的猜想!找來活生生的白老鼠再作試驗,發現這些化學物果然能夠鬆弛老鼠氣管;換句話說,刺激苦味接受體非但不會引致哮喘,還可治療哮喘,其放鬆氣管的功能強於所有已知藥物,將其加進呼吸器,該成治療哮喘的良方。

剛才把我從窒息邊緣挽回的功臣,是那呼吸器的第四口氣,還是涼茶鋪飄來那陣廿四味?

說來有趣,中文的「味」可指氣味(smell)或味道(taste),彷彿暗示兩種感官有着某些關連,今天發現氣管有苦味接受體,將來發現其他味道的接受體也不出奇呢。

回到現實,我坐在股票機前,對升勢變得麻木。現在是香港的下午,亦是加拿大的深夜,生理時鐘還未適應,半睡半醒,眼前影像漸漸模糊……

替大家溫習中學生物科,眼睛有兩種視覺細胞:桿(rod)和錐(cone)。不能分辨顏色的桿細胞負責夜視,能夠分辨顏色的錐細胞負責日間視力,它們把光線化成神經脈衝,經視覺神經傳至腦部的影像分析區域;另一組神經連接眼睛和腦部的生理時鐘,使生理時鐘得知外界的日照周期,調節生理。

1999 年,有人基因改造白老鼠,使其眼睛缺乏桿和錐細胞,老鼠失去視力,但生理時鐘運作正常,換言之,眼睛應該有第三種感光細胞,為生理時鐘提供光線強弱的資訊。

2002 年,終於發現這第三種細胞為何物,是一些能感光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不必太在意這個讀不明的名字,總之是一種非桿亦非錐的感光細胞,專門調校生理時鐘。

視力和生理時鐘,由不同的感光細胞主理,各不相干,對嗎?

人體和金融市場一樣,驚喜頻頻。今年再有發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不僅伸延至生理時鐘,還會伸延至一些影像分析區域,即是桿和錐細胞的「專屬」區域。研究人員再找來基因改造的白老鼠,拿走其桿和錐細胞,想不到老鼠單憑神經節細胞,依然能夠視物,儘管其視力稍遜。這實驗結果,未知是否人類適用,但哺乳類身上找到桿和錐以外第三種與視力相關的感光細胞,有點教人意外。以後,遇到沒有桿和錐的白老鼠,也不要輕易稱之為「盲」。

正如見到「量化寬鬆」四個字,不要大條道理以為股市必升,以為通脹必臨。(當然,不升的股市不一定跌,沒有通脹也未必通縮。)金融市場和人體一樣,沒有「必然」這回事。

(2010 年 11 月 9 日 信報副刊)

學術參考:
Deepak A Deshpande, et al. (2010), “Bitter Taste Receptors on Airway Smooth Muscle Bronchodilate by Localized Calcium Signaling and Reverse Obstruction,” Nature Medicine, doi:10.1038/nm.2237

Jennifer L. Ecker, et al. (2010), “Melanopsin-Expressing Retinal Ganglion-Cell Photoreceptors: Cellular Diversity and Role in Pattern Vision,” Neuron 67, 49-60. doi:10.1016/j.neuron.2010.05.023

S. Hattar, et al. (2002), “Melanopsin-Containing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rchitecture, Projections, and Intrinsic Photosensitivity,” Science 295, 1065-1070. doi:10.1126/science.1069609

David M. Berson, Felice A. Dunn, Motoharu Takao (2002), “Phototransduction by Retinal Ganglion Cells That Set the Circadian Clock,” Science 295, 1070-1073. doi:10.1126/science.1067262

Melanie S. Freedman, et al. (1999), “Regulation of Mammalian Circadian Behavior by Non-rod, Non-cone, Ocular Photoreceptors,” Science 284, 502-504. doi:10.1126/science.284.5413.502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讓隕石摧毀地球!

這個 Impact Earth! 遊戲滿足你摧毀地球的慾望,你可以控制隕石大小、撞擊角度等變數,試吓怎樣撞才撞得最痛快!

不要學我,我用了:
隕石直徑 100 米
隕石密度 1500 公斤每立方米
撞擊角度 45 度
飛行速度 11 公里每秒
結果在大氣層消耗殆盡,地面也觸不到……隕石直徑可以「重手」一點。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你認為做得到,便做得到。」

萬聖節剛剛過去,大家玩得開心嗎?有沒有去海洋公園或迪士尼樂園那些「驚嚇當有趣」的冒險之旅?開心的同時,請不要忘記那些「扮鬼扮馬」的員工,他們一晚可能擺上千次「鋪士」供大家拍照,還有眾多緊守崗位的幕後職員,確保樂園設施暢順運作。在萬眾同歡之夜還要上班,做着重覆而呆板的工作(或動作),簡直是意志力的考驗。我知道,因為我有親身經驗;這些經驗,亦教我對意志力這回事有更深層的體會。

數年前,當我還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為幫補學費,在一所主題公園當散工。公園有類似「芝麻開門」的環節,要求遊客在門前作一特定手勢,才開門讓遊客入內參觀。我的工作非常簡單,透過門頂的鏡頭看見遊客,按掣開門;多數遊客均懂得「規矩」,故我的本能是按掣居多,一百次看見人影,順利開門佔九十六次,按掣很快成為我的「習慣」,偶然有人做錯手勢,我亦會衝「手」而出按了下去,挽救乏力。

工作守則明言,擔任這崗位,為免分心,不得傾電話。還記得在我受訓的時候,與導師曾有這樣的對話。

「傾電話不可以,打短訊可以嗎?」

「守則沒說不可以,即是可以。」

「兩者都是分心,為什麼有不同處理呢?是不是守則不夠與時並進?」

「非也。兩者是有分別的,一是語言上的分心,一是非語言的。曾有一個實驗,受試者對着電腦屏幕,黃色正方形出現便按掣,紫色正方形出現不得按掣。黃色出現的次數是紫色的雙倍,故受試者不難養成按掣的習慣,不該按時亦按了下去,尤其是當他們分心的時候。實驗採用兩種分散注意力的策略:一組受試者需要不停念着『電腦』二字,這是語言上的分散;另一組左手不斷畫圓圈,這是非語言的分散。結果是『念口簧』的更容易按錯掣。兩者都是分心,但語言的分心效果較顯著。守則不許傾電話,容許打短訊,實是基於最先進的心理學研究。」

這與意志力何干?生活裡很多誘惑,打着人性本能的主意,例如雪糕喚起吃甜的慾望、俊男美女挑起親近異性的衝動等,這些本能反應心理學稱為「impulse」;所謂意志力,就是刻意抗拒 impulse 的能力。在以上實驗和我的工作裡,按掣已成一種 impulse,換言之,按掣不需意志力,不按掣才需意志力。實驗證明,說話分神從而減低意志力的效果,甚於其他。

某年萬聖節晚上,我照常上班,坐在鏡頭前機械式地按掣,偶而打短訊跟朋友聊天,知道他們玩得痛快,我非但沒有難過,反而替自己仍能「沉着按掣」的意志力感到自豪。畢竟,現代社會要向上爬,抗拒誘惑的無比意志是必要條件。

深夜,眼簾低垂,樂園還有兩小時才關門,怎樣抗拒睡魔的誘惑呢?記得員工守則有這樣一條貼士,捉緊拳頭有助提升意志,擊退睡魔,基本上收緊任何肌肉都可以。這並非泛泛之談,是有科學根據的,曾有實驗證明捉緊拳頭可以忍受多一點痛楚,吃少一點零食,多喝一點有益健康但難以入口的涼茶,一言蔽之,「咬緊牙根」不單是成語,還有提升意志的實際功能。

熬多一小時,我的拳頭很累,牙根發軟,看來意志力總有枯竭、總有敵不過生理時鐘的時候。忽然,有人拍我膊頭,原來是好久不見的課堂導師,他不知何時走進控制室。

「今晚辛苦你了。」

「噢,這是份內事,不過我真的倦透,明天考試還未溫習呢。」

「記得受訓時談過意志力嗎?」

「當然記得,不過我已經連續工作了十一小時,意志力不會用完的嗎?」

「意志力用完,只因你認為它會用完。如果你認為它不會用完,它便無窮無盡。」

「你……說什麼?」

「讓我告訴你一次實驗……」

「不要告訴我整個實驗,我已經倦透,大概便可以了。」

「基本上,受試者分兩組,一組認為意志力是有限的,另一組認為意志力無限。他們連續做兩個十分費神的測驗,認為意志力無限那一組在第二個測驗的表現較佳。換言之,只要你認為意志力無限,你的意志力便無限。」

「他們只做兩個測驗,我坐在這裡十一小時,怎能相比?」

來不及聽導師回答,鏡頭閃了一閃,滿是「雪花」,門前的影像看不清了。

我暗自歡喜,自言自語:「機件故障,不如提早關門吧。」

「等一等,只要你認為看得清,你便看得清。又讓我告訴你另一次實驗……」

「又實驗?!?!」

「驗眼用的那些檢查表,頂部有一大楷『E』,然後逐行縮細,細至看不清為止。平時驗眼,一般到達最後兩行便失敗。假如把表格倒轉,從細看起,猜你的視力會進步還是退步?」

「你……說什麼?」

「會進步的,最細那兩行會隱約看得見,因為你沒有『最後兩行大多看不清』的慣性期望。視力和意志力一樣,只要你認為做得到,便做得到。」

我不大明白,也沒關係,看見人影只管按掣便是,反正離關門只有半句鐘。

好不容易熬至下班,回家途中惦掛着明天的考試,今晚應否通宵溫習呢?無論我的意志有多堅強,剛才上班用得七七八八了吧?抑或如導師所言,意志這回事,信有便有?

退一步看,與其把意志力用於重覆呆板、沒有前途的散工,是否應該「咬緊牙根」預早溫習功課?與其用意志力賺取外快,倒不如決意「勒緊褲頭」,樽節開支,專注學業?與其榨盡意志,倒不如認真思考該把意志力用於何時何處。老實說,即使意志力真的無窮無盡,我也不要時刻運用,每秒都靠意志力支撐的生活,太辛苦了。

(2010 年 11 月 2 日 信報副刊)

學術參考:
Iris Hung, Aparna Labroo (2010), “From Firm Muscles to Firm Willpowe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Self-Regul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in press.

Alexa M. Tullett, Michael Inzlicht (2010), “The Voice of Self-Control: Blocking the Inner Voice Increases Impulsive Responding,” Acta Psychologica 135, 252-256.

Veronika Job, Carol S. Dweck, Gregory M. Walton (2010), “Ego Depletion—Is It All in Your Head?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Affect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1177/0956797610384745

Ellen Langer, Maja Djikic, Michael Pirson, Arin Madenci, Rebecca Donohue (2010), “Believing Is Seeing: Using Mindlessness (Mindfully) to Improve Visual Acu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1177/0956797610366543